摘要:目的破裂性腹主动脉瘤(ruptured 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rAAA)是一种致命性的血管外科急症,院内死亡率极高。开放外科手术(open surgical repair,OSR) 曾是唯一治疗选择,但创伤大、风险高。近年来,血管腔内修复术(endovascular repair,EVAR)凭借其创伤小、恢复快等优势在rAAA治疗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并在许多中心成为符合特定解剖条件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案。然而,关于EVAR与OSR长期生存率的比较,以及影响患者预后的关键因素仍存争议。本研究旨在评估OSR与EVAR治疗rAAA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影响患者术后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以期为临床决策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22年12月在本中心诊断为rAAA并接受手术治疗的83例患者,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OSR组和EVAR组,总结两组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住院情况以及术后随访情况,比较两组患者远期生存率,并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识别预后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83例患者,分为OSR组32例(38.6%)和EVAR组51例(61.4%),EVAR手术占比逐年增加,近5年占比接近80%。EVAR组年龄显著高于OSR组(68.76±8.57岁 vs 60.59±13.24岁,P=0.012),性别构成中,EVAR组男性比例较低(76.5% vs 96.9%,P=0.013)。EVAR组手术时间(181.86±69.87 min vs 291.09±60.33 min)及住院时间(12.14±6.31 d vs 16.22±7.89 d)均显著缩短(均P<0.05),但其住院总费用显著增加(208,735.84±101,394.19元 vs 84,893.35±40,668.56元,p<0.001)。两组术后30天死亡率(15.6% vs 15.7%)、动脉瘤相关死亡率(9.4% vs 11.7%)、总死亡率(28.1% vs 29.4%)及再次干预率(0%vs5.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访时间为12~144月,中位随访时间54.6月,生存分析曲线显示OSR和EVAR组组累积生存率分别为82.7%和76.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420)。通过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发现:单因素回归分析中,高脂血症史[风险比(hazard Ratio,HR)=2.32,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 1.28~4.19,P=0.005]和术前肌酐水平升高(HR=3.33,95%CI 1.69~6.55,P<0.001)与不良预后显著相关;经多因素校正后,结果亦成立(高脂血症史HR=2.02,95%CI 1.10~3.70;术前肌酐水平升高HR=2.77,95%CI 1.40~5.47,均P<0.05)。结论rAAA是死亡率极高的一种疾病,近年来,EVAR逐渐成为首选治疗方式,EVAR在缩短手术时间、减少住院天数等方面更具优势,但远期生存率与OSR相当。高脂血症史和术前肌酐升高是影响预后的关键因素,临床应根据解剖条件及患者状态选择术式,并重视血脂及肾功能管理以改善预后。
摘要:目的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常存在病耻感,病耻感严重影响患者精神症状及生活质量。本研究旨在探索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病耻感与生活质量之间的关联,以及焦虑和抑郁症状在两者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中国四川省成都市选取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病耻感问题、广泛性焦虑自评量表(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7, GAD-7)、抑郁症筛查量表(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ire-9, PHQ-9)、简明健康调查量表(the 12-item short form health survey, SF-12)等。SF-12量表用于测量生活质量,包括躯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层面。采用并行多中介模型分析焦虑和抑郁症状共同在患者病耻感与生活质量之间的中介效应。结果本研究最终纳入1087名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平均年龄为(50.6812.73)岁,男性有525人(48.30%)。存在病耻感的患者有543人(49.95%)。有292人(26.86%)有焦虑症状,407人(37.44%)有抑郁症状。躯体健康生活质量总分(72.0120.99)分,心理健康生活质量总分(71.6819.38)分。并行多中介分析结果发现,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病耻感不仅可以直接影响生活质量,也可以通过焦虑和抑郁症状间接影响生活质量。焦虑和抑郁症状共同在病耻感对躯体健康生活质量中的总中介比例为42.26%,在对心理健康生活质量影响中的总中介比例为47.51%。结论减轻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病耻感并预防焦虑和抑郁症状的发生发展,能够有效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有助于患者重新融入社会。
“Reporting on a groundbreaking study, a 40-year-old man diagnosed with bilateral atypical optic neuritis experienced persistent visual acuity loss. Despite initial tests indicating syphilis, further examinations, including mitochondrial gene testing, revealed Leber hereditary optic neuropathy (LHON). This case underscores the importance of comprehensive etiological examinations, particularly gene testing, for early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in young male patients presenting with acute visual acuity loss and bilateral eye involvement.”
摘要:目的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的发生与发展为患者个人、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负担。依据最新全球疾病负担(Global Burden of Disease,GBD)2021数据库分析年中国RA的发病与死亡趋势,为RA的精准防控提供流行病依据。方法提取1990~2021年中国不同性别及年龄段RA发病人数、标化发病率、死亡人数和标化死亡率作为疾病负担指标,应用Joinpoint回归模型分析其变化趋势。通过R4.3.1构建年龄-时期-队列(age-period-cohort model,APC)模型,分析RA标化发病率和标化死亡率的纵向年龄变化及时期、队列效应相对危险度(risk ratio,RR)值。结果2021年中国RA发病人数、标化发病率、死亡人数和标化死亡率分别为24.73万人、13.7/10万、1.03万人和0.54/10万。1990~2021年我国女性、男性RA标化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verage annual percentage change,AAPC)分别为0.44%、0.72%。1990~2021年RA总人群和女性标化死亡率均呈下降趋势,AAPC分别为-0.78%、-1.19%,男性AAPC无统计学意义。APC模型显示,RA女性和男性高发年龄段分别为60~64 岁和75~79岁,死亡率随年龄增加呈上升趋势。女性和男性发病时期效应RR值均呈上升趋势,以2002~2006年为对照,2017~2021年女性和男性发病时期效应RR值分别上升至1.10(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 0.94~1.27)和1.14(95% CI 1.02~1.27);死亡时期效应RR值均呈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趋势,2017-2021年女性和男性死亡时期效应RR值分别下降至0.56(95% CI 0.52~0.61)和0.75(95% CI 0.68~0.82)。队列研究发现,女性和男性RA发病风险最高的出生队列均为2012~2016年;RA女性死亡的队列效应RR值自1922~1926队列后呈下降趋势。结论1990~2021年中国RA标化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但标化死亡率有所降低。年龄效应提示应特别关注中年女性和老年男性RA群体,随时期、人群出生年份推移RA的发病风险仍旧严峻,死亡风险呈下降趋势。提示未来各级医疗机构应加强中年女性群体RA的健康宣传教育及预防筛检、临床增强对高龄老年群体病情监测,以减轻RA疾病负担。
摘要:目的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一种高度异质性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细胞遗传学和骨髓微环境的异质性导致了MM进展。目前MM仍然是一种不可治愈的疾病,开发新的生物标志物以及预后模型对MM的风险分层以及指导个体化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拟利用转录组数据结合脂质代谢基因建立基于脂质代谢基因的预后模型,筛选高风险患者潜在药物靶点,从而为MM的风险分层以及临床治疗提供基础。方法针对涵盖985例初诊MM患者的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来源的2个转录组数据,利用单因素Cox回归和101种机器学习算法对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 (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 下载的391个脂质代谢相关基因进行筛选,构建基于脂质代谢基因的预后模型,分析预后评分与临床事件的相关性。利用时间依赖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ROC曲线)和预后模型的C指数(c-index)来评价模型预测性能。进一步将预后评分与临床事件和临床分期相结合,评估结合临床事件能否进一步提高模型预测能力。利用limma、clusterProfiler等筛选高低风险组患者间差异基因并进行富集分析,以明确高风险患者的分子特征。同时利用癌症药物敏感性基因组学(Genomics of Drug Sensitivity in Cancer,GDSC)数据库以及oncoPredict分析药物敏感性,筛选高风险患者潜在的治疗药物及靶点。最后通过体外细胞实验验证了模型纳入关键脂质代谢基因作用机制。结果基于脂质代谢基因的转录组水平,利用双向逐步Cox回归(StepCox[both])+ 随机生存森林(random survival forest,RSF)构建了一个基于脂质代谢基因(lipid metabolism related genes,LRGs)的预后模型(LRG17),该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性能,其3年、5年及7年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值分别达到0.974、0.925及0.833。基于模型的预后评分可将初诊患者分为高低风险组,高风险组患者的总生存期 (overall survival,OS)及无事件生存期(event-free survival,EFS)显著短于低风险组(P<0.0001),临床指标更差(白蛋白含量降低、β2微球蛋白含量和乳酸脱氢酶水平增高)。进一步富集分析发现,高风险组显著富集到染色体分离、核分裂等细胞周期相关通路;而低风险患者则显著富集到免疫反应、免疫细胞活化等通路。GDSC数据库的药物筛选结果提示AURKA抑制剂BMS-754807、FGFR3抑制剂I-BET762 等对高风险患者更为有效。体外功能实验发现抑制脂质代谢基因PLA2G4A后,可以显著抑制细胞活性以及诱导细胞凋亡。结论本研究结果提示脂质代谢基因可以作为预测MM患者预后的生物标志物并对患者进行风险分层;高风险患者中高表达的染色体不稳定基因以及高危遗传学事件的标志基因也部分解释了高风险患者预后较差的原因。鉴于高风险患者对现有治疗药物硼替佐米以及来那度胺的治疗抵抗,AURKA抑制剂BMS-754807或FGFR3抑制剂I-BET762和现有一线药物的联合治疗可作为高风险患者的潜在治疗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