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刊期

    最新研究发现,高血清残余胆固醇水平与单区域及多区域血管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密切相关,为动脉粥样硬化风险管理提供新思路。

    刘雪莲, 陈盔, 王雅琴, 王建刚, 汪长发

    DOI:10.11817/j.issn.1672-7347.2024.240477
    摘要:目的近年来残余胆固醇(remnant cholesterol,RC)在心血管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受到日益关注。然而,RC与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的关联研究有限。本研究旨在分析RC与单区域和多区域血管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联。方法采用回顾性横断面研究。数据来源于2022年10月至2024年5月国家重点研究计划“泛血管疾病危险因素防控系统研究”中队列人群的基线资料。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颈动脉、锁骨下动脉、腹主动脉和髂股动脉,共4个区域血管斑块数量的检测。RC等于总胆固醇减去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再减去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之和。根据RC四分位数,将研究对象分为四组。采用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RC与单区域动脉粥样硬化血管斑块数量的相关性,及是否为多区域血管斑块受累的危险因素。结果共3 539名研究对象纳入分析,其中男性2 169例(61.29%),年龄为(51.94±9.22)岁。随RC四分位数分组的递增(从Quartile 1到Quartile 4),单区域(颈动脉、锁骨下动脉、腹主动脉和髂股动脉)中发生多个血管斑块(≥2个斑块)的占比呈递增趋势,而且多区域(≥2个区域)血管斑块受累的比例也逐渐升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以RC分类变量的Quartile 1组为参照,Quartile 3组和4组与单个区域血管斑块数量呈显著正相关(均P<0.05);以RC为连续变量,显示RC为单个区域血管斑块数量的危险因素(均P<0.05)。同样,RC水平与多区域血管斑块受累明显相关,与RC的Quartile 1组相比,Quartile 4组发生多区域血管斑块受累风险增加1.02倍 (比值比(odd ratio,OR)=2.02,95% 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 1.67~2.43);RC每增加1 mmol/L,多区域血管斑块风险增加0.27倍(OR=1.27,95% CI 1.17~1.38)。此外,按照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RC的协调性分组,以低LDL⁃C和低RC组为参照,低LDL⁃C和高RC组(OR=1.58,95% CI 1.22~2.04) 也与多区域血管斑块受累显著正相关。结论高血清RC水平与单区域及多区域血管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密切相关,即使在LDL-C正常的人群亦表现独立相关性,提示临床进行动脉粥样硬化风险管理时需关注RC的水平。  
    关键词:残余胆固醇;心血管疾病;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血管斑块   
    6
    |
    1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7050354 false
    更新时间:2025-03-19
    Reporting on the latest medical advancements, a study at the Third Xiangya Hospit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delves into the impact of endometrial tuberculosis on intrauterine adhesions, a significant cause of infertility. The research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hysteroscopic adhesiolysis outcomes in 37 patients, revealing that while the procedure may restore the uterine cavity and improve menstruation, postoperative fertility outcomes remain suboptimal.

    蒋建发, 徐大宝, 杨益民

    DOI:10.11817/j.issn.1672-7347.2024.240022
    摘要:目的子宫内膜结核常见于育龄期女性,是引起宫腔粘连(intrauterine adhesions,IUA)的重要原因之一,可导致月经稀发或闭经及不孕。宫腔镜下宫腔粘连松解术是IUA患者的主要治疗方法。然而,目前关于宫腔镜手术治疗结核所致宫腔粘连的研究极少。本研究旨在探讨宫腔镜下宫腔粘连分离术治疗子宫内膜结核所致宫腔粘连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至2022年10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行宫腔镜下宫腔粘连分离术的39例子宫内膜结核所致IUA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的年龄、病史、宫腔粘连情况、手术治疗情况及生育结局进行分析。结果39例患者中,2例失访,37例纳入研究,随访时间6个月~9年。24例(64.9%)女性表现为月经过少,10例(27.0%)为继发闭经,3例(8.1%)月经正常。大部分患者为原发性不孕(59.5%),仅有2例(5.4%)患者为继发性不孕。初始美国生育协会(American Fertility Society,AFS)评分中位数为10.1分(范围8~12),21.6%(8/37)的患者为中度IUA,78.4%(29/37)的患者为重度IUA。37例患者共行86次手术,27例患者行2次及以上手术。25例(67.6%)患者宫腔恢复正常,12例(32.4%)患者末次手术时宫腔缩小。然而,只有7例患者在手术结束时子宫内膜大致正常(18.9%),这些患者在第一次手术时宫腔镜下显示为中度粘连。仅有12例(32.4%)患者月经恢复正常,25例(67.6%)患者月经过少持续存在。29例患者尝试体外受精-胚胎移植。仅6例(20.7%)妊娠,其中4例(13.8%)足月分娩,行剖宫产术,1例合并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1例合并胎盘粘连。结论子宫内膜结核可导致严重的宫腔粘连。宫腔镜下宫腔粘连松解术有助于恢复宫腔,改善月经情况。但整体而言,术后生育结局并不理想。  
    关键词:子宫内膜结核;宫腔镜;宫腔粘连;生殖结局   
    6
    |
    0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7050241 false
    更新时间:2025-03-19

    房跃坤, 杨智麟, 李昊天, 王伟舟, 毕航川, 王兵, 董俊杰, 杨晋, 龚志强, 陈凌强

    DOI:10.11817/j.issn.1672-7347.2024.240463
    摘要:目的探讨机器人辅助同一体位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obliqu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OLIF)侧方钢板联合后路单侧固定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lumbar spinal stenosis,LSS)的临床疗效,并与OLIF侧方固定和OLIF联合后路双侧固定进行对比。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3年6月我科采用机器人辅助同一体位OLIF侧方钢板联合后路单侧固定(机器人组,33例)与OLIF侧方固定(侧路组,52例)和OLIF联合后路双侧固定(联合组,45例)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资料,记录三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透视次数、住院时间、置钉精度及并发症情况,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同时行腰椎X线、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及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查,测量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interbody disc height,IDH)、椎间孔高度(intervertebral foraminal height,IFH)、硬膜囊面积(cross-sectional area,CSA)等影像指标,统计比较术前与术后各时间点之间的差异,记录并发症、椎间融合情况和沉降率。结果所有患者内固定和cage位置良好,症状缓解明显,未出现脊髓损伤和症状加重。随访时间15.2±3.6月(范围6~24月)。机器人组手术时间70.62±8.99 min长于侧路组45.90±6.09 min,短于联合组110.12±8.44 min。机器人组术中出血量44.27±6.87 ml多于侧路组33.58±9.73 ml,少于联合组79.19±10.35 ml。机器人组术中透视次数9.49±2.25次与侧路组7.45±2.02次相当,少于联合组12.24±4.25次(P <0. 05)。机器人组住院时间9.28±2.10天长于侧路组7.95±1.91天,短于联合组12. 49±5.07天。机器人组置钉精度98.48%显著高于后路组90.55%。三组术后、末次随访时VAS、OD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均低于术前(P<0. 05);术前,术后、末次随访时三组间VAS、OD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术后及随访时间点的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硬膜囊面积较术前明显增大(P<0. 05),术后各时间点两两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OLIF间接减压效果明确。三组随访期间内固定在位稳定,末次随访椎间融合器达到融合,机器人组椎间融合率96.97%与联合组97.78%相近,高于侧路组94.23%。机器人组并发症发生率9. 1%与联合组8. 9%相当,低于侧路组15. 4%(P <0. 05)。三组随访期间内固定稳定,未出现松动、折断等。结论机器人辅助同一体位OLIF侧方联合后路单侧固定治疗单节段LSS能有效间接减压,稳定性效果好,不需术中翻身,辅助置钉精准,减少术中出血、透视次数和并发症,具有全程微创,是一种新的治疗选择。  
    关键词:同一体位;机器人;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单侧固定;腰椎管狭窄症   
    72
    |
    1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6956161 false
    更新时间:2025-03-18
    最新研究发现,阿维A药物能改善银屑病患者血糖稳态,增强胰岛素敏感性,促进胰岛功能恢复。

    龙可欣, 陈旺青, 毛曼云, 朱武

    DOI:10.11817/j.issn.1672-7347.2024.240619
    摘要:目的银屑病(psoriasis)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疾病,并可伴随高血糖、胰岛素抵抗和肥胖等并发症。阿维A(acitretin)是第二代维甲酸药物,可用于治疗银屑病。本研究旨在探讨阿维A在银屑病背景下对糖脂代谢的影响。方法高糖或低糖环境下使用阿维A处理HepG2细胞,通过逆转录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reverse transcription PCR,real-time 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葡萄糖转运相关基因、细胞流式术分析葡萄糖摄取功能、油红O染色技术观察胞内脂滴合成。进一步,选用健康成年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咪喹莫特(imiquimod,IMQ)诱导银屑病造模组和阿维A治疗组,分析阿维A对小鼠银屑病皮损和炎症因子变化,观察小鼠体重、血浆中糖脂代谢和相关基因转录水平的改变。分离正常和银屑病小鼠的胰岛组织,体外培养观察阿维A对小鼠胰岛素分泌的影响。结果体外实验结果显示,高糖环境下阿维A处理后HepG2细胞后,葡萄糖摄取增加,脂滴合成增加,葡萄糖转运相关基因GLUT1和GLUT4表达增加,糖异生相关基因G6pase转录下降,糖原合成相关基因AKT1、GSY2转录水平增加;而低糖环境中阿维A抑制葡萄糖摄取,促进糖异生功能。体内实验结果显示,造模组小鼠血糖下降明显,阿维A治疗后可部分恢复小鼠血糖稳态,且体重减轻得到改善。取造模组小鼠胰岛组织在体外培养后,发现阿维A治疗使原本上升的胰岛素分泌水平和胰岛素分泌相关基因PDX-1转录水平下降,使原本下降的葡萄糖稳态相关基因SIRT1和胰岛素敏感性相关基因PPARγ转录水平升高,提示阿维A具有改善胰岛功能,恢复胰岛稳态的重要作用。结论阿维A维持肝脏细胞糖原合成和糖异生通路的平衡,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改善胰岛功能,促进机体和细胞的血糖稳态。  
    关键词:阿维A;银屑病;糖脂代谢;脂肪合成   
    27
    |
    2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6694947 false
    更新时间:2025-03-13
    产后访视能力研究进展为提升服务质量提供参考,专家归纳出健康评估、健康教育和沟通协调三个维度,为产后访视能力评估奠定基础。

    王国庆, 李小宇, 谢怡媚, 龚雯洁

    摘要:产后访视是基层妇幼保健人员在产妇出院后一周内到其家中进行的保健服务。然而,我国对此缺乏具体工作细则和标准,难以有效评估产后访视人员能力,提高服务质量。为了推动产后访视服务水平的提升,亟需全面梳理和深入分析产后访视能力的研究进展,为评估产后访视能力提供参考。研究采用主题词加自由词相结合的方式检索中英文数据库,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对检索文献进行筛选,纳入24篇文献。提取并归纳产后访视能力及相关要求。产后访视能力内容可归纳为健康评估、健康教育和沟通协调3个维度。访视人员能够完成基本的产妇和新生儿的身体检查及健康宣教,但在提供更具专业性的保健服务时存在一定的不足。访视人员个人特征、技术能力及培训等影响产后访视服务的交付效果。访视能力提升策略包括教学形式改革、家访技能培训、规范访视程序。目前缺乏全面评估产后访视能力的方法。  
    关键词:产后访视;能力;影响因素;提升策略;评估方法;妇幼保健   
    4
    |
    4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6521097 false
    更新时间:2025-03-12
    In the field of neuropathic pain,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regulatory effects of EGR2 on microglial phagocytosis and its potential as a therapeutic target. Expert xx established the CCI model, explored the role of EGR2 in neuropathic pain, and verified the regulatory effects of EGR2 on microglial phagocytosis, which provides solutions to solve neuropathic pain problems and lays a foundation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innovative therapies.

    席彩云, 张建西, 黄志锋, 和立穹, 邹凯璐, 许小萍, 郭曲练, 孙蓓, 黄长盛

    DOI:10.11817/j.issn.1672-7347.2024.240270
    摘要:目的神经病理性疼痛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慢性疼痛之一,其治疗方法效果有限。外周神经损伤会激活脊髓小胶质细胞,并影响其炎症反应和吞噬作用等功能,进而促进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展。目前,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小胶质细胞的炎症反应上,对其吞噬功能的研究相对较少。早期生长反应因子2(early growth response factor 2,EGR2)可调节小胶质细胞的吞噬功能,然而,其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具体作用尚未明确。研究旨在探讨EGR2对小胶质细胞吞噬功能的调节作用及其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角色,以期寻找行之有效的治疗靶点。方法研究选用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建立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损伤(chronic constriction injury,CCI)模型,并在术后第1、3、7、10、14天观察大鼠疼痛行为学变化,以验证模型的成功建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RT-qPCR)、Western blotting及免疫荧光染色方法,评估脊髓中EGR2的时间和空间表达情况,以探讨其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作用。进一步对大鼠行脊髓内注射腺相关病毒(adeno-associated virus,AAV)过表达基因Egr2,通过疼痛行为学测定,探究基因水平上干预Egr2对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影响。在动物和细胞水平分别进行CCI与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建模后,通过RT-qPCR和荧光乳胶颗粒检测小胶质细胞吞噬功能的变化。在证实小胶质细胞吞噬功能参与神经病理性疼痛后,通过AAV于动物和细胞水平过表达Egr2,并对小胶质细胞吞噬功能进行检测,以明确EGR2对小胶质细胞吞噬功能的调节作用。最后,采用真核转录组测序筛选差异mRNA,并进行GO/KEGG通路分析,以探索EGR2可能的下游分子。结果CCI模型能成功诱导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CCI造模后,脊髓中EGR2表现出与神经病理性疼痛发展趋势一致的表达上调。脊髓内注射AAV以过表达Egr2后实验结果显示,此干预增强了小胶质细胞的吞噬功能及大鼠的疼痛超敏反应。在动物和细胞模型中,CCI与LPS造模后观察到脊髓小胶质细胞的吞噬功能增强。Egr2在动物和细胞模型中过表达后,观察到脊髓小胶质细胞的吞噬功能增强。大鼠真核转录组测序后行差异基因筛选,GO/KEGG通路分析,结果显示,在Egr2过表达后的CCI大鼠脊髓中,与小胶质细胞吞噬功能和疼痛相关的大量基因均表达上调,Lag3很有可能为Egr2的下游靶点。结论上调EGR2可通过增强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吞噬功能参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维持。未来工作仍需解决几个关键问题。首先,EGR2的具体分子作用机制及其与小胶质细胞中其他信号通路的相互作用仍需进一步研究。此外,EGR2的潜在治疗应用价值需要通过更广泛的动物模型和临床前研究来验证。例如,可以开展针对EGR2抑制剂或特异性激动剂的药理学研究,以评估其在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效果。最后,将EGR2的研究从模型动物扩展到人类样本,将有助于确定其在人类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作用,为未来的治疗策略提供基础。通过这些研究,希望最终能够开发出新的治疗方法,为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选项。  
    关键词:神经病理性疼痛;脊髓背角;EGR2;小胶质细胞;吞噬功能   
    74
    |
    47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911581 false
    更新时间:2025-03-12
    据最新研究报道,慢性肾病中异常细胞死亡导致肾脏损伤,线粒体自噬受损,增强线粒体自噬信号通路表达可减缓肾细胞炎症反应,减少铁蓄积与脂质过氧化,有望成为预防、诊断与治疗慢性肾病的新靶点。

    黄越, 杨丽娜

    DOI:10.11817/j.issn.1672-7347.2024.240458
    摘要:慢性肾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是一种肾脏损伤或肾功能下降的慢性进展性疾病,具有发病隐匿、危害大的特点,现已成为危及人类健康的世界公共卫生问题。研究表明,异常的细胞死亡可能直接或间接导致肾脏受损,其中过度的细胞焦亡与铁死亡是CKD病理进程中的核心事件,且二者可能通过活性氧释放等方式交互作用,从而加重肾脏损伤。线粒体自噬作为一种选择性清除受损线粒体的特殊自噬过程,在维持机体稳态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新近研究发现,CKD中线粒体自噬机制受损,增强线粒体自噬信号通路的表达可减缓肾细胞中的炎症反应、减少铁蓄积与脂质过氧化等,表明线粒体自噬可能是调控肾细胞焦亡与铁死亡的关键,有望成为预防、诊断与治疗CKD的新靶点。  
    关键词:慢性肾病;焦亡;铁死亡;线粒体自噬   
    18
    |
    3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6219234 false
    更新时间:2025-03-12
    最新研究发现,内皮祖细胞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有望为改善患者预后提供新策略。

    何雪, 曾慧卉, 陈燕

    摘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是一种以持续气流受限为特征的慢性肺部疾病,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是其重要的发病机制之一。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 EPCs)作为一类具有血管修复与再生能力的祖细胞,在慢阻肺发病机制中的作用逐渐被认识。首先通过对EPCs的生物学功能进行全面回顾,强调了其在血管修复和血管新生中的重要性。进一步通过对慢阻肺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中现状进行总结,探讨了EPCs的数量和功能状态在慢阻肺疾病严重程度、急性加重、全身状况等之间的关系及可能机制,并对香烟、PM2.5等其他慢阻肺危险因素如何影响EPCs功能进行深入分析。最后,综述了EPCs在慢阻肺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通过探究EPCs的生物学特性和作用机制,有望为慢阻肺等慢性肺部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靶向EPCs功能障碍可能成为改善慢阻肺患者预后的关键策略之一。  
    关键词:内皮组细胞;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香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趋化因子   
    25
    |
    4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4586083 false
    更新时间:2025-02-27

    张营营, 李楠楠, 范亮亮, 刘纪实

    DOI:10.11817/j.issn.1672-7347.2024.240467
    摘要:Dent病是一种罕见的X连锁隐性遗传肾小管疾病,表现为低分子量蛋白尿(low molecular weight proteinuria,LMWP)、高钙尿症、肾钙质沉着等临床特征,可诱发进行性肾功能衰竭。该病主要由CLCN5基因的突变引起。文章报告了一例10岁中国男性患者,在常规体检中发现蛋白尿表型,综合生化检测结果以及临床评估显示显著的LMWP和高钙尿症,病理组织染色显示肾小球系膜细胞及基质均增多,为进一步确诊对该患者进行了基因检测。通过全外显子测序发现患者CLCN5基因中有一个突变(NM_001127899.4, c.1158delC, p.F387Lfs*42),导致移码和提前终止,可能破坏其在氯/氢离子交换和内涵体酸化中的功能。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该突变致病。研究强调了基因检测在诊断罕见肾病中的重要性,并扩展了CLCN5的突变谱,有助于理解Dent病的遗传和分子机制。  
    关键词:Dent病;CLCN5;全外显子测序;移码突变   
    44
    |
    1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2650891 false
    更新时间:2025-02-18

    宋业勋, 刘霞静, 张永全, 李和清

    DOI:10.11817/j.issn.1672-7347.2024.240430
    摘要:目的鼻咽癌一直以来都是中国的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本研究旨在通过最新GBD 2021数据库分析中国鼻咽癌的疾病负担,为鼻咽癌的精准防控提供流行病学依据。方法选取年龄标化发病率、死亡率、伤残调整寿命年率作为疾病负担的评价指标,按照不同年龄、性别、社会人口学指数及其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层分析,同时应用差分整合移动平均自回归模型(Autoregressive Integrated Moving Average,ARIMA)和贝叶斯-时期-队列分析模型(Bayesian Age-Period-Cohort,BAPC)将年龄标化发病率预测至2050年。结果2021年中国鼻咽癌年龄标化发病率、死亡率、伤残调整寿命年(Disability Adjusted Life Year,DALY)率分别为3.42/10万、1.51/10万、48.67/10万,均高于同期全球水平。在所有年龄段,中国男性年龄标化发病率、死亡率、DALY率均高于女性。我国鼻咽癌的疾病负担从1990至2021年随着社会人口学指数(Socio-Demographic Index,SDI)的增高逐渐降低。中国归因于饮酒、吸烟、职业甲醛暴露的鼻咽癌疾病负担占比均高于全球水平,在男性中尤为显著。模型预测中国及全球男性、女性、全人群的年龄标化发病率均提示从2022至2050呈上升趋势。结论既往三十年中国鼻咽癌的疾病负担随着SDI的升高逐渐降低,但仍高于同期全球水平。同时,我国鼻咽癌的年龄标化发病率在未来三十年呈上升趋势。我国仍需进一步增加医疗资源的投入以应对鼻咽癌的防控与诊疗,尤其针对高风险男性群体。  
    关键词:鼻咽癌;疾病负担;中国;社会人口学指数;贝叶斯-时期-队列分析模型;差分整合移动平均自回归模型   
    49
    |
    9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2650865 false
    更新时间:2025-02-18

    姜元娜, 王婕, 何周晓, 向轩昂, 杨瑞琛, 王前, 曹兰琴

    DOI:10.11817/j.issn.1672-7347.2024.240591
    摘要:目的既往研究表明,金属镉、砷具有雌激素效应,对妇科肿瘤的发生发展具有一定影响。本研究通过分析美国国家健康与营养调查(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 NHANES)2003至2018年期间的数据,探讨尿液中镉和砷水平与妇科恶性肿瘤发病率之间的关系。方法利用NHANES2003至2018年期间的数据,以女性参与者为研究人群,使用R语言intersect rownames指令,将各类指标信息的数据集(DEMO;BMX;ALQ;SMQ;RHQ;URXUAS;MCQ)行名取交集,筛选出包含全部分析指标的人员,最终筛选出2999人。后根据排除指标,锁定了2802人为研究对象,其中将83例患妇科癌症患者作为肿瘤组,并将2719名未患妇科癌症患者作为对照组,所有样本均通过严格的排除标准筛选。收集的数据包括人口学信息、生殖健康状况、尿液中镉和砷的水平等变量。对分类变量采用卡方检验,对连续变量使用Wilcoxon检验,以评估两组间的差异。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尿液中镉和砷水平与不同妇科癌症发生的关系。结果高浓度的尿镉和尿砷是患妇科肿瘤的危险因素,其比值比(odds ratios,ORs)分别为1.623(95% CI 1.217~2.166)和1.003(1.001~1.005);经倾向性匹配(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后,总体趋势不变,尿镉依旧是患妇科肿瘤的危险因素,且具有统计学意义,其ORs为2.182 (95% CI 1.343~3.545),尿砷浓度的影响虽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但整体趋向危险,其ORs为1.004(95% CI 0.999~1.009)。进一步区分尿镉和尿砷浓度对各妇科肿瘤的影响,据统计结果表明,尿镉和尿砷均为促进卵巢癌发生的风险因素,其ORs分别为1.745(95% CI 1.178~2.586)和1.005(95% CI 1.002~1.008),经PSM后,趋势保持不变。此外,尿镉也会增加子宫内膜癌发生的风险,ORs为1.617(95% CI 1.109~2.356)。结论通过对NHANES数据进行筛选,后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镉和砷的暴露与卵巢癌和子宫内膜癌的发病风险增加有关,对宫颈癌发病率的影响无统计学显著性。该结论的提出为卵巢癌及子宫内膜癌的预防提供了新的思路,即减少镉、砷等重金属的暴露可降低部分妇科肿瘤的患病风险。  
    关键词:妇科恶性肿瘤;尿镉;尿砷;卵巢癌;子宫内膜癌   
    44
    |
    2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2650833 false
    更新时间:2025-02-18
    在生殖健康领域,研究分析了自然流产次数与染色体异常的关系,发现流产1次、2次的染色体异常率明显高于4次以上,为临床提供咨询指导。

    江旭, 姚迪, 沈烨, 郭凌岑, 陶荷花, 赵馨, 杨岚

    DOI:10.11817/j.issn.1672-7347.2024.240380
    摘要:目的分析自然流产次数与流产组织染色体数目和拷贝数异常率之间的关系,比较自然妊娠、辅助妊娠自然流产染色体异常率有无差异,为临床医师提供咨询指导意见。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3年12月于江南大学附属妇产医院无锡市妇幼保健院就诊的自然流产患者共1345例,根据受孕方式分两组:自然妊娠组1242例,辅助妊娠组103例。按流产次数将自然妊娠组分为偶发流产组(780例)和复发性流产组(462例),辅助妊娠组分偶发流产组(68例)和复发性流产组(35例)。对所有流产组织采用染色体微阵列分析技术(chromosomal microarray analysis,CMA)进行全基因组拷贝数检测,分析不同流产次数与流产组织染色体异常之间的关系。结果1242例自然妊娠组中,偶发、复发性流产组染色体数目异常率分别为56.79%(443/780),52.38%(242/462),两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131)。随着自然流产次数的增加,胚胎染色体数目异常率呈下降趋势(流产1次、2次、3次、≥4次组分别为56.79%,54.93%,47.06%,30.43%),流产1次、2次组的染色体数目异常率明显高于≥4次组(P<0.05)。偶发、复发性流产组染色体拷贝数变异(copy number variation,CNV)率分别为:3.46%(27/780),5.63%(26/462),两者无统计学差异(P=0.068);流产1次~≥4次组的CNV异常率分别为3.46%,5.65%,5.88%,4.35%,各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辅助妊娠组中偶发、复发性流产组的染色体数目异常率分别为47.06%,37.14%;两组CNV异常率分别为2.94%,11.43%;偶发、复发组间染色体异常率均无统计学差异。在偶发流产或复发性流产组中,自然妊娠和辅助妊娠组相比,在染色体数目异常、结构异常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染色体数目异常和拷贝数变异在自然妊娠、辅助妊娠流产患者中均有较高的发生率,自然妊娠流产1次、2次组的染色体数目异常率、致病性CNV率均明显高于≥4次组,在自然流产遗传学查因中应引起重视。  
    关键词:自然流产;染色体异常;拷贝数变异;染色体微阵列分析;辅助妊娠   
    37
    |
    12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911612 false
    更新时间:2025-01-28
    甘肃省人民医院研究团队开发出基于CT影像组学的透明细胞肾细胞癌患者Ki-67表达预测模型,为临床治疗和预后预测提供指导。

    杨志军, 何涵, 张云峰, 王佳, 张文博, 周逢海

    DOI:10.11817/j.issn.1672-7347.2024.240455
    摘要:目的透明细胞肾细胞癌(clear cell renal cell carcinoma,ccRCC)是肾细胞癌(renal cell carcinoma,RCC)最常见的亚型,制订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对于改善患者预后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开发并验证基于术前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r tomography,CT)影像组学的预测模型预测ccRCC患者的Ki-67表达,以指导其临床治疗和预后预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3年11月在甘肃省人民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214例患者,患者经术后病理确诊为ccRCC;根据术后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将患者分为Ki-67高表达组(n=123)和Ki-67低表达组(n=91),并以7꞉3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n=149)和验证集(n=65);收集患者术前泌尿系增强CT图像和临床资料,挑选出5 mm动脉期CT图像经过前期处理后,使用ITK-SNAP 3.8软件全手动逐层勾画感兴趣区域(region of interest,ROI),然后利用FeAture Explorer(FAE)包提取原始影像组学特征;通过最小绝对收缩与选择算子(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算法对提取到的特征进行降维及筛选,最终筛选出最优特征组合,基于这些特征分别利用逻辑回归(logistic regression,LR)、多层感知器(multilayer perceptron,MLP)和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分类器构建预测模型;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决策曲线分析(decision curve analysis,DCA)、校准曲线进行模型评价。结果利用FAE工具包从 5 mm动脉期CT图像提取到107种原始特征,使用LASSO回归模型最终筛选出21个与患者Ki-67表达密切相关的影像组学特征,分别基于LR、MLP、SVM分类器构建模型,3种模型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的AUC分别为LR模型0.904(95% CI 0.852~0.956)、0.818(95% CI 0.710~0.926),MLP模型0.859(95% CI 0.794~0.923)、0.823(95% CI 0.716~0.929),SVM模型0.917(95% CI 0.865~0.969)、0.857(95% CI 0.760~0.953)。DCA曲线表明模型具有较好的临床净收益。校准曲线表明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精确性。结论建立基于CT影像组学的ccRCC患者Ki-67表达预测模型,有助于指导临床医师制订ccRCC患者的治疗方案,并预测患者的预后。  
    关键词:透明细胞肾细胞癌;Ki-67;计算机断层扫描;影像组学   
    26
    |
    15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087264 false
    更新时间:2025-01-21
    In the field of women's health, a study has translated the German Pelvic Floor Questionnaire for Pregnant and Postpartum Women into Chinese and verified its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The Chinese version of the questionnaire has four dimensions and 45 entries, with good reliability, providing solutions to assess pelvic floor disorders and underlying risk factors during pregnancy and postpartum period.

    朱丽萍, 周成玉, 李旭红, 侯巧, 杨硕

    DOI:10.11817/j.issn.1672-7347.2024.240106
    摘要:目的盆底功能障碍在怀孕和产后女性中普遍存在,影响生活质量。将德国孕产妇盆底功能问卷翻译成中文,并评估其在中国人群中的信度与效度。方法采用Brislin翻译模型进行问卷翻译,并对孕产妇进行横断面研究。评估了问卷的内容效度、结构效度、克龙巴赫α系数、重测信度以及折半信度。结果共纳入72名女性(其中孕妇占6.9%,产后妇女占93.1%),平均年龄为32.3 ± 3.6岁。中文版本问卷包括四个维度和45个条目。各条目的内容效度指数范围为0.833~1.000,量表层面的内容效度指数为0.977(P>0.90)。此外,问卷的克龙巴赫α系数为0.891,四个维度的系数分别为0.732到0.884(均P>0.70)。总量表的重测信度为0.833,四个维度– –膀胱、肠道、脱垂和性功能的重测信度分别为0.776、0.579、0.732和0.645。问卷的折半信度为0.74。结论中文版本问卷展现出良好的信度,表明其在评估孕产期盆底功能障碍及相关风险因素方面具有良好的适用性。  
    关键词:盆底功能障碍;孕期;产后女性;问卷;信度;效度   
    51
    |
    18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0415776 false
    更新时间:2025-01-14
    最新研究发现,MICA基因多态性与玫瑰痤疮易感性密切相关,为揭示其发病机制提供新见解。

    尹湘丽, 朱权, 李吉, 邹义洲, 罗奇志

    DOI:10.11817/j.issn.1672-7347.2024.240531
    摘要:目的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I类链相关基因A(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class I chain-related gene A,MICA)属于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基因的一部分,其多态性与自身免疫病等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玫瑰痤疮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其发病机制复杂,涉及遗传和免疫因素。通过分析MICA基因的多态性及其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与玫瑰痤疮易感性之间的关系,为玫瑰痤疮的发病机制提供新的见解。方法收集2017年11月至2019年11月期间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皮肤科门诊就诊的84例玫瑰痤疮患者的外周血DNA样本,并收集233例健康志愿者外周血DNA样本作为对照组。利用聚合酶链反应-直接测序法(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sequencing based typing,PCR-SBT)及高通量测序(the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NGS)技术同时对MICA基因多态性进行分型分析并比较。通过统计学方法比较患者与对照组间MICA等位基因频率的差异。进一步对所有MICA多态性分子进行氨基酸聚类分析和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位点分析确定相关连锁SNP位点,将MICA多态性分子进行分类,并使用统计学方法比较分析患者组与对照组间两大类MICA多态性分子的频率差异。结果玫瑰痤疮患者的血生化结果主要以中性粒细胞轻度升高为特征,淋巴细胞无显著改变。PCR-SBT及NGS均能有效准确地对MICA等位基因进行基因型鉴定。研究发现,玫瑰痤疮患者中MICA*008:04、MICA* 010:01和MICA*019:01等位基因分布频率最高。玫瑰痤疮患者中MICA*002:01和MICA*027的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而MICA*009:01和MICA*010:01的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玫瑰痤疮患者MICA-A4和MICA-A9的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而MICA-A6在玫瑰痤疮患者中的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通过氨基酸序列聚类分析和SNP位点分析发现MICA基因中存在6个连锁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据此将MICA多态性分子分为Type I型和Type II型。玫瑰痤疮患者中Type I型MICA多态性分子与玫瑰痤疮的易感性密切相关。结论MICA基因多态性与玫瑰痤疮易感性相关,并且MICA基因中存在6个连锁SNP位点,据此将MICA多态性分子分为两型,Type I型与玫瑰痤疮发病密切相关。  
    关键词:MICA基因多态性;玫瑰痤疮;单核苷酸多态性   
    47
    |
    5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79867625 false
    更新时间:2025-01-08
    在退行性颈椎疾病引起的神经病理性疼痛领域,专家探索了多种治疗手段,为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供解决方案。

    庄见雄, 莫宜璋, 邓棕元, 梁昌详, 尹东

    DOI:10.11817/j.issn.1672-7347.2024.240181
    摘要:退行性颈椎疾病引起的神经病理性疼痛是常见的临床问题,其机制复杂,包括神经根受压和炎症反应等。治疗主要包括药物、物理治疗和介入治疗,如射频消融和椎间孔成形术等,显示出较好的短期疗效。尽管当前多种治疗手段结合应用已取得一定效果,但长期疗效和安全性仍需进一步研究。个体化和多模式治疗策略对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未来应继续探索疼痛机制和创新治疗技术,以优化临床管理。  
    关键词:退行性颈椎疾病;神经病理性疼痛;多模式治疗   
    77
    |
    12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0014532 false
    更新时间:2025-01-08
    最新研究发现,结缔组织病心脏受累与多个血清生物标志物相关,心脏磁共振成像参数与炎症指标存在显著关联,为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参考。

    罗静, 周晖, 李懿莎, 侯阳振, 杨吉, 刘洋腾宇

    DOI:10.11817/j.issn.1672-7347.2024.240388
    摘要:目的探究结缔组织病(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CTD)心脏受累的心脏磁共振(cardiovascular magnetic resonance,CMR)特征与血清学生物标志物的相关性及潜在的临床价值。同时探究接受CMR检查前的免疫治疗强度对CMR特异性指标的影响,评估CMR应用于早期诊断CTD心脏受累的临床应用前景。方法对2019年9月至2024年3月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就诊并接受CMR检查的连续性72名CTD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收集了患者的临床一般资料、血清学指标和CMR参数。对临床血清学指标阳性与阴性CTD患者组的CMR参数进行了差异性分析,对不同血清学指标与CMR参数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同时,对于不同病种的CTD患者进行了亚组分析。此外,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接受CMR检查前的免疫治疗强度对CMR特征性参数的影响,并利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确定了截断值。结果研究结果表明,在差异性分析中,白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水平升高的CTD患者,其CMR参数中心肌T2值显著高于IL-1β、IL-6水平正常的患者(P=0.014,P=0.012)。在白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水平升高的CTD患者中,观察到更高比例的CMR微血管病变(P=0.038)。相关性分析发现,高敏肌钙蛋白T(high-sensitive cardiac troponin,hs-cTnT)与T2值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r=0.371,P=0.009)。ROC曲线分析表明,当hs-cTnT阈值为0.01ng/mL时,预测左室心肌T2值升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5.71%和61.11%(ROC曲线下的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0.767,P=0.001)。此外,hs-cTnT、肌酸激酶(creatine phosphokinase,CPK)与Native T1值之间亦存在正相关(r=0.371,P=0.009;r=0.364,P=0.032)。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与钆延时强化(late gadolinium enhancement,LGE)%之间存在正相关(r=0.236,P=0.047)。而hs-cTnT与全局径向应变(global radial strain,GRS)呈负相关(r=-0.297,P=0.034),同时CPK与GRS、全局周向应变(global radial strain, GCS)均呈负相关(r=-0.292,P=0.022;r=-0.282,P=0.027)。在hs-cTnT升高的患者中,接受CMR检查前的糖皮质激素累积剂量与T2值升高呈负相关(OR=0.997,P=0.018),即使在调整激素使用时间后,该相关性依然显著(OR=0.997,P=0.044)。ROC曲线分析显示,当糖皮质激素累积剂量不超过613mg(等效泼尼松剂量)时,预测T2值升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0.48%和77.78%(AUC=0.862,P<0.001)。结论在多种临床血清学生物标志物中,多个炎症指标与部分特定CMR参数存在相关性,hs-cTnT与CMR多个参数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其升高提示CTD患者可能存在心脏受累。此外,接受CMR检查前的免疫治疗强度对T2 mapping的特异性具有显著影响,这表明免疫治疗强度对CMR特异性指标有显著影响。这些发现为临床医生在早期识别CTD患者的心脏受累、及时进行干预治疗以及疾病评估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和参考依据。未来研究需进一步探讨CMR在CTD心脏受累评估中的作用,以及如何结合CMR与其他临床资料优化CTD患者的诊疗方案。  
    关键词:结缔组织疾病;心脏磁共振;心肌受累   
    45
    |
    17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79868687 false
    更新时间:2025-01-07
    最新研究发现,食管鳞状细胞癌中EZH2高表达与较差预后相关,其介导的EMT促进肿瘤恶性行为。

    井玉莹, 杨凯歌, 程仪婷, 黄田平, 陈素芳, 陈凯, 胡建明

    DOI:10.11817/j.issn.1672-7347.2024.240385
    摘要:目的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ncel,ESCC)的发病机制复杂,预后较差。近年来,上皮间充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而Zeste基因增强子同源物2(enhancer of zeste homolog 2,EZH2)在多种肿瘤中异常表达,可能与EMT过程密切相关。本研究旨在检测ESCC细胞和组织中EZH2和EMT标志物的表达及其相关性,评估敲降EZH2对ESCC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的影响,并综合探讨EZH2在介导EMT促进ESCC恶性生物学行为中的作用。方法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EZH2在ESCC中的表达和预后情况。利用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ing RNA,siRNA)敲降ESCC细胞系EC109、EC9706中的EZH2后通过 CCK8、细胞划痕和Transwell实验评估增殖、侵袭及迁移能力的影响,以及利用蛋白质印迹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PCR,qRT-PCR)检测EZH2、E-cadherin及Vimentin的蛋白和mRNA表达情况。采集石河子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0年至2016年间70例ESCC组织及40例癌旁组织,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immunohistochemistry,IHC)分析ESCC中的EZH2、E-cadherin和Vimentin的蛋白表达和相关性,并结合临床病理参数和患者的生存情况,分析三者与ESCC患者临床进展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生信分析发现在ESCC中EZH2高表达(Р<0.001),并且EZH2高表达组的预后更差(Р<0.001)。细胞功能实验结果表明,相较于对照组,敲降EZH2组ESCC细胞的增殖率、侵袭数、迁移率以及EMT标志物Vimentin的mRNA和蛋白表达显著降低(Р均<0.05),而E-cadherin mRNA和蛋白表达显著升高(Р均<0.05)。IHC分析显示,与癌旁组织相比,ESCC组织中EZH2和Vimentin高表达,而E-cadherin低表达(Р均<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EZH2和Vimentin低表达以及E-cadherin高表达与较高的患者较长的生存期相关(Р均<0.05)。结论EZH2介导的EMT 促进 ESCC 的恶性生物学行为,其表达的增高提示 ESCC 患者较差的预后。  
    关键词:食管鳞癌;EZH2;恶性生物学行为;预后   
    59
    |
    56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79867588 false
    更新时间:2025-01-07
    最新研究发现,脓毒症相关性脑病模型小鼠海马基因表达差异性影响认知功能障碍与焦虑情绪易感性。

    刘宇, 吴伟伟, 傅迪

    DOI:10.11817/j.issn.1672-7347.2024.240045
    摘要:目的脓毒症相关性脑病(sepsis-associated encephalopathy,SAE)是常见的脓毒症并发症之一,促进脓毒症患者死亡以及生存者痊愈后长期认知障碍及焦虑情绪。SAE的发病情况和病情严重程度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而调控SAE易感性差异的机制尚不明确。海马的损伤程度与SAE患者的认知障碍程度和精神状况直接相关。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究SAE模型小鼠海马中基因表达差异性对SAE易感性的影响。方法8周大小的C57BL/6雄鼠随机分成生理盐水对照组(normal saline,NS)与脓毒症相关性脑病模型组(SAE)。通过腹腔注射10 mg/kg LPS建立SAE模型,对照组腹腔注射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采用旷场试验(open field test,OFT)、新旧物体识别试验(novel object tecognition,NOR)、Y迷宫试验检测小鼠的认知功能及焦虑情绪的差异。在认知功能和焦虑情绪检测的基础上,依据NS组小鼠行为学评分的平均值±标准差,将SAE模型小鼠分为高敏组(high sensitivity,HS)与低敏组(low sensitivity,LS),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对即早基因c-Fos、成熟神经元标记物NeuN进行染色,同时检测小鼠海马尼氏染色结果,观察小鼠海马DG、CA1、CA3亚区的神经元激活程度与功能受损情况。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RNA-seq)对高敏组与低敏组小鼠海马的全转录组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观察两者的基因表达差异。结果与对照组小鼠相比,SAE模型小鼠的认知行为和情绪行为均未出现显著的易感性差异。但对数据进一步分析后,根据对照组小鼠在旷场中央格穿梭和停留时间、NOR试验中认知指数以及Y迷宫新异臂停留时间百分比的平均值的标准差,将SAE模型小鼠分为HS和LS两组,行为学表现超出对照组行为学检测值平均值的标准差之外的小鼠被认为是HS组,该组小鼠表现为严重的认知障碍和焦虑情绪。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与HS组相比,LS组小鼠海马即早基因c-Fos表达和神经元表达显著增加。尼氏染色与NeuN染色结果提示,与HS组相比,LS组海马神经元功能损伤程度显著降低。RNA-seq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与HS组相比,LS组小鼠海马组织上调的差异基因130个,下调的差异基因142个。进一步对差异基因进行KEGG分析发现,LS组小鼠海马的上调差异基因主要与多能干细胞调节通路、cAMP信号通路、Wnt信号通路等相关;LS组小鼠海马的下调差异基因主要与细胞连接、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钙信号通路等相关。结论SAE模型小鼠海马中基因表达差异性可能是导致小鼠的认知功能障碍与焦虑情绪的易感因素。  
    关键词:脓毒脑病;易感性;基因表达差异;海马   
    54
    |
    13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79758031 false
    更新时间:2025-01-03

    王紫娟, 唐林, 黄小辉, 王桃丽, 连红月, 谭米多

    DOI:10.11817/j.issn.1672-7347.2024.240373
    摘要:隐匿性乳腺癌(occult breast cancer,OBC)是指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及病理学检查未发现原发病灶。本文报道1例以肠梗阻为首发症状的OBC临床病例资料。患者为67岁女性,无任何原发疾病而以肠梗阻为主要表现就诊我院。腹部增强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示直肠下段及升结肠增厚,肿瘤性病变可能。肠镜检查仅表现为黏膜充血及肥厚粗糙。考虑肠道肿瘤性病变,行腹腔镜辅助下直肠狭窄根治性切除术,病理诊断为乳腺癌直肠转移。治疗16个月后预后不佳出现死亡。OBC常以首发转移部位无法找到符合原发病理的结果而被发现。尤其乳腺癌消化道转移罕见,其临床表现往往被转移灶症状掩盖,容易忽视,临床医生需重视;因随病情进展迅速,易出现多器官损伤,预后极差,故应及时的识别,重视病理早期发现隐匿性乳腺癌原发灶,提高患者的远期预后。  
    关键词:隐匿性乳腺癌(occult breast cancer,OBC);肠梗阻;乳腺癌;转移性肿瘤;直肠肿瘤   
    76
    |
    20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79690764 false
    更新时间:2025-01-02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