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刊期

    2024 49 9

      论著

    • 在神经退行性疾病治疗领域,研究人员通过慢病毒转染诱导星形胶质细胞转分化为多巴胺能神经元,显著改善帕金森病大鼠运动功能。
      刘淳博,应梦娇,王澳,刘宇萌,陈颖,叶文豪,文河保,马彩云,刘长青,郭俣
      2024, 49(9): 1377-1387. DOI: 10.11817/j.issn.1672-7347.2024.240078
      摘要:目的帕金森病是一类神经退行性疾病,其根本原因是患者脑内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死亡,由于多巴胺能神经元不可再生,传统治疗手段只能缓解帕金森病症状,通过将易于获得的星形胶质细胞重编程为多巴胺能神经元移植入脑内,重建受损的神经通路,以达到治疗帕金森病的目的。方法通过构建携带转录因子NURR1(nuclear receptor-related factor 1,NURR1)与ASCL1(Achaete-scute family bHLH transcription factor 1,ASCL1)的慢病毒载体LV-NURR1-ASCL1感染体外培养的大鼠星形胶质细胞(Astrocytes,AS),将病毒转染后的细胞在含有B27,N2,CAMP,BDNF,GDNF,GlutaMAX,VC的Neurobasal培养基中培养18 d,检测其是否表达多巴胺能神经元标志物TH(tyrosine hydroxylase,TH)、FOXA2(forkhead box A2,FOXA2)及神经元标志物TUJ1(beta III Tubulin,TUJ1)。将转分化后的细胞(AS-iDA)定量后通过立体定位仪移植入PD(Parkinson’s disease,PD)模型大鼠右脑内侧前脑束(medial forebrain bundle,MFB)区域,移植后4周通过免疫荧光检测AS-iDA在脑内的存活、分化、迁移情况,移植后8周通过APO旋转实验,转棒实验和旷场实验检测移植后的PD大鼠运动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定向诱导培养18 d时可见诱导的AS-iDA细胞形态发生显著变化,衍生出神经元样的长突触,此时AS-iDA可高表达神经元标志物TUJ1,以及多巴胺能神经元标志物TH、FOXA2。移植后4周的大鼠脑切片免疫荧光显示AS-iDA在移植区域存活并向周围迁移,表达TUJ1、TH及FOXA2,8周时,可见AS-iDA对PD大鼠运动功能障碍具有明显的修复效应(P<0.05)。结论本研究通过慢病毒转染过表达NURR1与ASCL1可以高效诱导星形胶质细胞转分化为多巴胺能神经元,并可显著改善PD大鼠的运动功能,为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治疗提供潜在的供体细胞。  
      关键词:星形胶质细胞;转录因子;多巴胺能神经元;帕金森病;细胞转分化   
      0
      |
      0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75561690 false
      发布时间:2024-10-21
    • 最新研究发现,组蛋白甲基化酶EZH2介导的H3K27me3甲基化修饰失衡在小鼠压力过载性心肌重构中发挥重要作用,为病理性心肌重构的防治提供新思路。
      马一翔,彭昌,吴书琪,田小春
      2024, 49(9): 1388-1396. DOI: 10.11817/j.issn.1672-7347.2024.230335
      摘要:目的探讨组蛋白甲基化酶EZH2介导的H3K27me3甲基化修饰失衡在小鼠压力过载性心肌重构中的作用,为病理性心肌重构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选取SPF级昆明小鼠,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小鼠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胸主动脉缩窄(TAC)组、TAC + 溶剂组,TAC + Tan I(EZH2抑制剂)组。通过TAC构建小鼠压力过载性心肌重构模型。收集小鼠心脏组织进行如下检测:免疫印迹法(WB)检测EZH2、H3K27me3、β-MHC蛋白表达水平;超声心动仪检测心脏结构和功能;麦胚凝集素(WGA)染色观察小鼠心肌细胞肥大情况。结果体视镜结果显示:TAC术后8周,TAC组小鼠心脏外形较假手术组增大,且TAC+ Tan I组较TAC组心脏外形增大更加明显(P<0.05)。WB结果显示:TAC术后8周小鼠心肌组织中H3K27me3甲基化水平及EZH2表达水平较假手术组显著降低(P<0.05),且β-MHC较假手术组显著升高(P<0.05);同时TAC+Tan I组小鼠心肌组织中H3K27me3甲基化水平及EZH2表达水平较TAC组显著降低(P<0.05),而心肌肥厚标志物β-MHC较TAC组显著升高(P<0.05);超声心动图显示:在术后8周时TAC组小鼠左心室舒张末期直径(LVEDD)和左心室收缩期末直径(LVESD)、左心室腔容积(LVV)显著高于假手术组 (P<0.05);与TAC 组相比较,Tan I 能显著增加TAC 小鼠LVEDD、LVESD、LVV(P<0.05);而TAC组小鼠左室前壁厚度(LVAWT)、左室后壁厚度(LVPWT)、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较假手术组显著降低(P<0.05);与TAC组比较,TAC+Tan I组LVAWT、LVPWT、LVEF进一步降低(P<0.05)。 WGA结果显示:TAC术后8周小鼠心肌细胞表面积较假手术组显著增大(P<0.05),而TAC+Tan I组小鼠心肌细胞面积较TAC组显著增大(P<0.05)。结论EZH2介导的组蛋白H3K27me3甲基化修饰异常参与了小鼠压力过载性心肌重构的调控,这可能为病理性心肌重构的防治提供新的靶点。  
      关键词:组蛋白甲基化酶EZH2;丹参酮I;心肌重构;小鼠;机制   
      2
      |
      0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75561699 false
      发布时间:2024-10-21
    • 最新研究揭示宫颈胃型腺癌临床特点,提高早期识别能力,改善患者预后。
      黄宗燕,李巧芬,陈佩琳,向慧敏,曾向阳,肖松舒
      2024, 49(9): 1397-1408. DOI: 10.11817/j.issn.1672-7347.2024.230504
      摘要:目的宫颈胃型腺癌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宫颈腺癌,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无相关性,早期诊断困难。本研究旨在探讨宫颈非HPV相关性胃型腺癌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总结相关经验,提高对早期病变的识别能力。方法纳入2016年4月至2023年2月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妇科收治的21例宫颈胃型腺癌患者,收集并分析患者的年龄、临床表现、HPV/薄层液基细胞学检查(thin-prep cytology test,TCT)结果、肿瘤标志物、影像学检查、诊断方式、国际妇产科协会(Federation International of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FIGO)(2018)分期、病理检查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治疗情况及随访结局等临床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log-rank检验生存率差异,Cox回归法分析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患者年龄18~67(48.4±12.0)岁。首发症状为明显阴道流液13例(61.9%),阴道排脓1例(4.8%),绝经后阴道流血3例(14.3%),同房出血2例(9.5%),经期延长1例(4.8%),下腹坠胀1例(4.8%)。除2例无性生活者外,其余患者均行TCT、HPV检测,其中HPV阴性17例、阳性2例(16型1例、未分型1例);TCT阴性13例,意义未明的非典型鳞状细胞(atypical squamous cells of undetermined significance,ASC-US)2例,不能明确意义的非典型腺细胞(atypical glandular cells not other wise specified,AGC-NOS)1例,不能排除高度鳞状上皮内瘤变的非典型鳞状细胞(atypical squamous cells: cannot exclude high-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ASC-H)1例,非典型腺细胞(atypical glandular cells,AGC)2例。术前肿瘤标志物CA199升高6例(6/12)、CA125升高4例(4/21)、人附睾蛋白4(human epididymal protein 4,HE4)升高3例(3/13)、鳞状细胞癌抗原(squamous cell carcinoma antigen,SCC)升高1例(1/19)。术前行B超检查者21例,考虑宫颈恶性肿瘤9例(42.9%),子宫内膜恶性肿瘤1例;行盆腔MRI检查者17例,考虑宫颈恶性肿瘤9例(52.9%),子宫内膜恶性肿瘤2例;行盆腔CT检查者9例,考虑宫颈恶性肿瘤7例(77.8%)。术前病理检查1次者9例,确诊率为33.3%(3/9),2次者7例,确诊率为71.4%(5/7),3次者5例,确诊率为100%(5/5);总确诊率为61.9%(13/21)。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分期:ⅠB1期3例,ⅠB2期1例,ⅠB3期2例,ⅡA1期1例,ⅡA2期1例,ⅡB期2例,ⅢC1p期7例,ⅢC2p期4例。宫旁浸润7例(33.3%),阴道残端癌残留2例(9.5%),深间质浸润(浸润深度≥1/2)19例(90.5%),淋巴管血管间隙浸润15例(71.4%),神经侵犯9例(42.9%),盆腔淋巴结转移11例(52.4%),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4例(19.0%)。随访时间为13.5(3.5~28.0)个月,13例未复发,7例复发(6例死亡,1例带瘤生存),1例失访。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为3.5~28.0(22.7±1.8)个月,疾病无进展生存时间(disease-free survival,DFS)为3.5~28.0(20.4±2.3)个月。患者OS与年龄、肿瘤分期、肿瘤大小、间质浸润深度、淋巴管血管间隙浸润、淋巴结转移、治疗方式均无关(均P>0.05)。Cox回归分析示年龄、病理分期、肿瘤大小、间质浸润深度、淋巴管血管间隙浸润、神经侵犯、淋巴结转移与患者的DFS、OS均无关(均P>0.05)。结论宫颈胃型腺癌临床上罕见,容易漏诊、误诊,早期诊断率低,侵袭性强,易复发转移,预后差。临床上对HPV阴性伴有明显阴道流液者,应警惕此病,可采用多次多点、获得较深组织的活检方式并结合影像学检查尽早明确诊断。  
      关键词:宫颈胃型腺癌;非HPV感染;临床特点;诊断;治疗;预后   
      2
      |
      0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75561312 false
      发布时间:2024-10-21
    • 齐齐哈尔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第三医院研究显示,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患者合并偏头痛时,临床症状及精神心理症状较重,且与偏头痛病情相关。
      傅增辉,金艳,林再红,李志超,刘松涛,刘旸,于绘丽
      2024, 49(9): 1409-1417. DOI: 10.11817/j.issn.1672-7347.2024.240059
      摘要:目的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interstitial cystitis / bladder pain syndrome,IC/BPS)与偏头痛均属于慢性疼痛综合征,二者在病理生理和临床表现上具有相似性,该研究旨在探讨IC/BPS合并偏头痛的临床特征。方法选择2019年01月至2023年12月齐齐哈尔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附属第三医院就诊的313例IC/BPS患者并收集临床资料。采用O’Leary Sant间质性膀胱炎症状指标评分(interstitial cystitis patient symptom index scores,ICSI)、疼痛数字评分法(Numeric Rating Scale,NRS)、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7(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7,GAD-7)、患者健康问卷-9(9 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ire,PHQ-9)、匹茨堡睡眠质量量表(The 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 PSQI)、躯体化症状自评量表(Self-Rating Somatic Symptom Scale,SSS)和生活质量影响程度评分表进行评估;酶联免疫法检测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 E2,PGE2)和P物质(substance P,SP)水平。结果与无偏头痛的IC/BPS患者相比,合并偏头痛的IC/BPS患者在IC/BPS病程、ICSI评分、膀胱疼痛评分、焦虑评分、抑郁评分、睡眠评分、躯体化症状评分、生活质量影响程度评分、血清IL-1β、IL-6、PGE2和SP水平均较高,而运动频次偏低(均P<0.05)。与48例合并偏头痛的轻中度IC/BPS患者相比,39例合并偏头痛的重度IC/BPS患者的头痛疼痛评分、头痛发作频率、头痛持续时间、膀胱疼痛评分、焦虑评分、睡眠评分、躯体化症状评分、生活质量影响程度评分、血清IL-1β、IL-6、PGE2和SP水平均较高(均P<0.05)。合并偏头痛的IC/BPS患者ICSI评分与头痛疼痛评分、头痛发作频率、头痛持续时间、膀胱疼痛评分、焦虑评分、躯体化症状评分、生活质量影响程度评分呈正相关(均P<0.05)。结论IC/BPS合并偏头痛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精神心理症状较重,其IC/BPS症状严重程度与偏头痛的病情具有相关性。  
      关键词: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偏头痛;焦虑;抑郁   
      63
      |
      65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3910194 false
      发布时间:2024-10-21
    • 最新研究显示,AFP、cyfra21-1和PGR三种血清肿瘤标志物与脊柱肿瘤显著相关,基于这三项指标构建的脊柱肿瘤早期诊断模型预测效能良好,为临床早期诊断脊柱肿瘤提供参考。
      唐博,胡小江,徐东宬,张广,张宏其,郭超峰,刘少华,高琪乐,李艳冰,唐明星
      2024, 49(9): 1418-1427. DOI: 10.11817/j.issn.1672-7347.2024.230603
      摘要:目的脊柱肿瘤与脊柱感染的早期影像学检查表现相近,因缺乏早期特异性的鉴别指标而易导致漏诊和误诊。近年来血清肿瘤标志物广泛应用于肿瘤的早期筛查,但脊柱肿瘤多为转移瘤,缺乏特异性的肿瘤标志物,且部分脊柱肿瘤患者甚至可出现肿瘤标志物阴性的情况,故肿瘤标志物在脊柱肿瘤早期鉴别诊断中的作用尚不明确。本研究探讨肿瘤标志物在脊柱肿瘤早期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至2022年10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收治的221例脊柱骨质破坏患者的临床资料。入院后检测患者外周血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甲胎蛋白(alpha fetoprotein,AFP)、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细胞角蛋白19片段抗原21-1(cytokeratin 19 fragment antigen 21-1,cyfra21-1)、糖类抗原199(glycan antigen 199,CA199)、糖类抗原125(carbohydrate antigen 125,CA125)、糖类抗原72-4(carbohydrate antigen 72-4,CA72-4)、胃蛋白酶原I(pepsinogen I,PGI)、胃蛋白酶原II(pepsinogen II,PGII)以及胃蛋白酶原I与胃蛋白酶原II比值(pepsinogen I to pepsinogen II ratio,PGR)共10种肿瘤标志物水平。采用单因素Logistic分析筛选出相关变量,并分析各项肿瘤标志物间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根据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和约登指数计算出最佳临界值(cut-off值),在标准临界值和最佳临界值下根据筛选出的指标构建脊柱肿瘤与脊柱感染早期鉴别诊断模型,并评估其诊断效能。结果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将221例患者分为脊柱肿瘤患者91例和脊柱感染患者130例。脊柱肿瘤组CEA、AFP、NSE、cyfra21-1、CA199、CA72-4高于脊柱感染组,PGR低于脊柱感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将10种肿瘤标志物进行单因素Logistic分析,初筛得到CEA、AFP、NSE、cyfra21-1、CA199、CA125、CA724、PGR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项肿瘤标志物间相关性分析提示,CEA与cyfra21-1、CA199、CA125存在强正相关性,PGII与PGI、PGR存在强负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分析筛选出AFP和cyfra21-1为危险因素(P<0.01),PGR为保护因素(P<0.05)。当取标准临界值(AFP<20 ng/mL、cyfra21-1<3.3 ng/mL和PGR>3)时,AFP灵敏度为3.3%,准确度为60.2%,cyfra21-1灵敏度为20.9%,准确度为66.1%,PGR灵敏度为2.2%,准确度为59.3%,构建脊柱肿瘤早期鉴别诊断模型的AUC为0.623。当取ROC曲线上最佳临界值(AFP<1.625 ng/mL,cyfra21-1<1.175 ng/mL,PGR>11.05)时,AFP灵敏度为69.2%,准确度为64.7%,cyfra21-1灵敏度为68.1%,准确度为70.1%,PGR灵敏度为62.6%,准确度为57.5%,诊断模型的AUC为0.772。结论对10种血清肿瘤标志物进行比较分析发现,AFP、cyfra21-1和PGR与脊柱肿瘤显著相关,基于3项指标构建的脊柱肿瘤早期诊断模型的预测效能尚可,有望为临床早期诊断脊柱肿瘤提供参考。  
      关键词:脊柱肿瘤;脊柱感染;血清肿瘤标志物;早期鉴别诊断;最佳临界值   
      50
      |
      42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3910161 false
      发布时间:2024-10-21
    • 在眼科领域,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眼科专家通过经平坦部玻璃体切除联合术中视网膜下注射t-PA及术后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治疗,有效清除PCV并发黄斑区视网膜下出血,显著提高患者视功能,手术并发症较少。
      郑国丽,王楠,雷文博,徐瑶,夏晓波,熊思齐
      2024, 49(9): 1428-1436. DOI: 10.11817/j.issn.1672-7347.2024.230488
      摘要:目的探讨经平坦部玻璃体切除(pars-plana vitrectomy,PPV)联合术中视网膜下注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issu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及术后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治疗对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olypoidal choroidal vasculopathy,PCV)并发黄斑区视网膜下出血(sub-macular hemorrhage,SMH)的手术效果及并发症,以及影响患者术后视功能恢复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20年9月至2021年12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眼科收治的PCV合并的SMH的13例(13只眼)患者。纳入的患者术中均接受PPV联合视网膜下注射t-PA,术后进行玻璃体腔抗VEGF注射治疗,分析患者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及术后6个月时的最佳矫正视力、眼压、视网膜下出血吸收、原发病灶进展,手术并发症及术后疗效相关因素。结果患者均完成术后6个月的随访,最终随访时视网膜下积血均完全清除(100%);术后1个月及术后6个月的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较术前及术后1周均明显提升(均P<0.05);年龄大于60岁及小于60岁,病灶部位位于中心凹下及中心凹外的患者最终视力恢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P=0.045和P=0.006);病程、出血范围、术前合并或不合并玻璃体积血(vitreous hemorrhage,VH)与术后6个月视力的恢复无明显相关性(均P>0.05);10例(76.92%)椭圆体带完整,5例(38.46)色素上皮层完整,微结构完整与不完整之间术前、术后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最终复查时存在视网膜神经上皮层水肿的有2例(15%),视网膜色素上皮层脱离的1例(8%)。术后并发症包括1例(8%)黄斑裂孔,1例(8%)视网膜色素上皮层(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撕裂,结论PPV联合视网膜下t-PA注射,术后玻璃体腔抗VEGF注射能有效清除继发于PCV的SMH,在长期的随访中能显著提高患者的视功能且手术并发症较少。  
      关键词: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黄斑区视网膜下出血;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玻璃体切除术   
      33
      |
      39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5582356 false
      发布时间:2024-10-21
    • 在甲状腺相关性眼病领域,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眼科专家对比分析了3种直肌减弱术治疗限制性斜视的疗效,为提高患者视功能及生活质量提供解决方案。
      王沂,闵晓珊,喻一心,薛志鹏,张璇
      2024, 49(9): 1437-1445. DOI: 10.11817/j.issn.1672-7347.2024.240085
      摘要:目的甲状腺相关性眼病(thyroid associated ophthalmopathy,TAO)所致限制性斜视患者多出现复视、眼球运动受限,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与工作,对此类斜视在原发病情稳定后多采取眼外肌手术治疗。本研究旨在对比分析针对TAO所致限制性斜视的受累眼外肌实施3种直肌减弱术的疗效,并总结手术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23年8月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眼科就诊的TAO限制性斜视患者50例(68眼),针对引起眼位偏斜、眼球运动障碍的主要目标眼外肌分别行单纯直肌徙后术(徙后组)、直肌Y型劈开徙后术(Y劈组)以及改良直肌Y型劈开徙后术(改良组)。术后观察斜视度、眼位、眼球运动、双眼视功能、有无复视及代偿头位等,并且至少有1次回访(≥6周)。采用SPSS 2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入组患者中,男24例,女26例;受累下直肌40条,上直肌28条;年龄28~77岁,手术时年龄(52.9±9.5)岁;病程为6个月至30年,术后随访时间为1.5~43.0个月。3组术前与术后第1天、术前与术后随访终点的斜视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徙后组术后第1天斜视度较术前减小23.52棱镜度(prism degree,PD),术后随访终点斜视度较术前减小23.33 PD;Y劈组术后第1天、术后随访终点斜视度较术前分别减小27.50、28.58 PD;改良组术后第1天、术后随访终点斜视度较术前分别减小35.67、37.00 PD。50例患者中,术前45例(90.0%)有复视,术后随访终点时有32例(71.1%)第一眼位和阅读眼位复视消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04,P<0.001)。所有患者术后随访终点时眼球运动、双眼视功能均较术前明显改善,代偿头位均消失。结论根据TAO患者眼外肌运动限制的不同程度,可采用分级设计的3种术式,即单纯直肌徙后术、直肌Y型劈开徙后术以及改良直肌Y型劈开徙后术,均能够解除或改善肌肉限制、提升眼球运动的能力和范围,有效消除眼位偏斜和复视,提高患者的视功能及生活质量。  
      关键词:限制性斜视;甲状腺相关性眼病;上直肌;下直肌;直肌Y型劈开徙后术   
      2
      |
      0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75561515 false
      发布时间:2024-10-21
    • 据最新研究,1990至2019年中国ADHD疾病负担上升,男性高于女性,5~9岁发病率高。专家建议关注成年ADHD的早诊早治。
      郑楠,唐均,段可心,赵俊涛,任晓梅
      2024, 49(9): 1446-1452. DOI: 10.11817/j.issn.1672-7347.2024.240010
      摘要:目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对个人健康及社会存在显著影响。本研究旨在分析1990至2019年中国ADHD的疾病负担情况并进行预测,为国家制定相应的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利用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数据库(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s,GBD)数据,描述1990至2019年中国ADHD的发病、伤残调整寿命年(disability-adjusted life years,DALY)等指标的变化情况,并使用整合移动平均自回归模型(autoregressive integrated moving average model,ARIMA)预测其2020至2029年的疾病负担情况。结果1990至2019年ADHD的发病率、患病率、DALY率均呈上升趋势,男性各标化率均远高于女性,5~9岁为发病率较高的年龄段。患病率和DALY率均在10~14岁达到高峰,之后随着年龄段增长逐渐降低,成年后ADHD仍然会给患者带来一定的疾病负担。预测结果提示中国2020至2029年ADHD标化发病率呈缓慢下降趋势,标化患病率和标化DALY率在2020至2025年缓慢上升,随后有所下降,2029年可能分别达到112.28/10万、2 091.15/10万、25.41/10万。结论ADHD是一种贯穿整个生命周期的疾病,但目前对成人ADHD的认知、诊断和治疗的重视程度依然不足。建议在现有疾病监测的基础上,关注成年ADHD的早诊断和早治疗,以减轻疾病对患者及社会造成的影响。  
      关键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疾病负担;预测   
      72
      |
      66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2993984 false
      发布时间:2024-10-21
    • 在湖南省公职人员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前瞻性队列研究中,医务人员自评健康状况与实际健康状况相关,躯体亚健康症状、健康行为改变是影响自评健康的主要因素。
      张坤栋,罗丹,陈志恒,杨娉婷,肖水源
      2024, 49(9): 1453-1464. DOI: 10.11817/j.issn.1672-7347.2024.240111
      摘要:目的描述医务人员自评健康状况及其变化特征,并分析自评健康状况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提高医务人员职业群体的自我健康管理水平提供参考资料。方法在湖南省公职人员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前瞻性队列参与者中,选取符合本研究入组标准的医务人员作为样本,采用队列研究课题组设计的“健康自测问卷”调查医务人员的基本社会人口学信息、自评健康状况、健康相关行为以及常见慢性病患病和亚健康症状等情况。使用描述性统计描述医务人员自评健康状况的特征及变化,并使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对该队列样本两个年度的纵向数据进行分析,探索影响其变化的相关因素。结果共纳入3820名符合入组标准的医务人员样本,2018年基线调查时期有29.27%(1118名)的医务人员自评健康状况为差,62.72%(2396名)自评健康状况为一般,8.01%(306名)自评健康状况为好。2020年随访时有20.71%(791名)医务人员自评健康状况变差,21.62%(826名)医务人员自评健康状况改善,57.67%(2203名)医务人员自评健康状况未发生改变。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医务人员自评健康状况与慢性病患病(r=-0.063)、躯体亚健康状况(r=-0.416)、抑郁症状(r=-0.357)、焦虑症状(r=-0.325)均有统计学意义的负相关关系(P均<0.001)。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三年观察期内,躯体亚健康症状减少(OR=1.697,95% CI 1.415~2.036)、焦虑症状缓解(OR=1.391,95% CI 1.073~1.804)、膳食结构(OR=1.501,95% CI 1.222~1.843)和睡眠质量(OR=1.560,95% CI 1.225~1.987)改善的医务人员在随访时的自评健康状况改善的可能性更高。躯体亚健康症状增多(OR=1.510,95% CI 1.233~1.863)、发生抑郁(OR=1.642,95%CI=1.235~2.183)和焦虑(OR=1.385,95% CI 1.024~1.873)症状的医务人员,发生久坐(OR=2.140,95% CI 1.564~2.929)、不能按时用餐(OR=1.681,95% CI 1.139~2.483)、经常吃夜宵(OR=2.008,95% CI 1.067~3.778)、饮食口味偏咸(OR=1.564,95% CI 1.132~2.161)行为的医务人员和睡眠质量(OR=1.806,95% CI 1.371~2.379)变差的医务人员其自评健康状况变差的可能性更高。结论医务人员样本的自评健康与实际健康状况相关,其中与躯体亚健康症状的相关性较高;医务人员实际健康状况的变化和健康相关行为的改变是其自评健康状况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提示可通过提高医务人员的自我健康管理意识和主动健康的能力来改善该职业群体的健康水平。  
      关键词:医务人员;自评健康;健康相关行为;纵向观察   
      59
      |
      57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4797548 false
      发布时间:2024-10-21
    • 在青少年抑郁症治疗领域,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精神卫生研究所专家通过半结构式访谈,探究了父母对基于移动健康技术养育干预的使用意愿和需求,为设计适合国情的养育干预项目提供参考。
      胡译文,田单,刘纯,谢思敏,杨敏
      2024, 49(9): 1465-1472. DOI: 10.11817/j.issn.1672-7347.2024.240131
      摘要:目的养育干预(parenting intervention)旨在通过对父母进行技能培训和指导以促进其积极的养育行为。国外研究表明基于移动健康技术的养育干预可有效改善青少年的抑郁症状,然而目前中国的养育干预实践尚处于起步阶段,且由于国内外的文化差异,因此有必要开发适合我国国情的养育干预方案。探究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父母对基于移动健康技术养育干预使用意愿和需求,可为未来设计基于移动健康技术的养育干预项目,以预防或减轻青少年抑郁症状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目的抽样法,选择于2023年7月至2023年9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的精神卫生研究所住院部收治的15名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父母进行半结构式访谈,访谈资料采用Nvivo12.0软件并结合Colaizzi现象学七步分析法进行分析。结果访谈结果可归纳为3个主题,分别为对基于移动技术养育干预的使用意愿、内容需求以及功能需求。访谈结果显示部分父母对基于移动健康技术的养育干预的使用意愿较强,但部分父母的使用意愿因受各种因素影响被低估。未来的干预或相关科普内容建议从亲子沟通问题、家庭冲突、父母对孩子的压力应对引导、与疾病有关的专业知识以及父母自身情绪管理指导等方面入手,开展方式可考虑结合移动健康技术的优势,如提供个性化的推送、推动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和提供及时性的指导与反馈,为预防和改善青少年抑郁症状提供支持和帮助。结论未来研究有必要构建基于移动健康技术的养育干预项目,但是在构建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移动健康技术的优势,实现个性化的推送和及时的互动反馈,尤其要推动养育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关键词:抑郁症;青少年;养育干预;移动健康技术;需求;质性研究   
      65
      |
      43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4833109 false
      发布时间:2024-10-21
    • 在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研究领域,专家通过系统性文献检索,分析总结了动物模型的应用领域、造模要素及成模标准,为建立科学规范且经济易行的动物模型提供参考。
      蔡明远,周姝含,罗平,胡长平,孙刘琴
      2024, 49(9): 1473-1490. DOI: 10.11817/j.issn.1672-7347.2024.230539
      摘要:目的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PPHN)发病机制复杂,疾病危险因素尚未完全阐明,构建符合PPHN病理特征和病程特点的动物模型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系统性文献检索,分析总结PPHN动物模型的应用领域、造模要素及成模标准,为建立科学规范且经济易行的动物模型提供参考。方法在中文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维普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及英文数据库(PubMed、Web of Science和Embase)中检索从建库至2023年3月收录的PPHN动物实验性研究,整理归纳实验动物的应用领域、种类、造模方式、原理、具体操作及成模时间等信息,建立数据库。应用Excel 2021软件,对自建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并绘制统计图。结果共检索到PPHN动物模型相关文献1 157篇,按照纳排标准筛选后,最终纳入174篇。PPHN动物模型主要用于病理生理特征或机制研究(47.70%)。PPHN造模动物包括(累计频次由高到低):羊、猪、大鼠、牛和小鼠。PPHN造模方式可分为4大类:缺氧暴露法(44.69%)、产前动脉导管(ductus arteriosus,DA)缩窄法(41.34%)、制剂诱导法(8.94%)和联合诱导法(缺氧暴露联合吲哚美辛)(5.03%)。各类造模方法使用的动物种类及年龄不同,产前DA缩窄法均使用胎羊(胎龄127.22 ± 3.47 d)造模,联合诱导法均以新生大鼠(3日龄)为造模动物。各类造模方式的成模时间存在差异。缺氧暴露法的成模时间通常超过3 d,产前DA缩窄法的中位成模时间为8.5 d,联合诱导法为3 d。PPHN的成模标准可从解剖结构、组织学特征、血流动力学参数、血气分析及其他生理指标5个维度划分。最常用的成模标准是“右心室肥厚”(49.05%)和“肺动脉压显著升高”(47.17%)。结论目前PPHN动物造模方法种类繁多,但各类方法均有其优点和局限性。研究者需结合自身研究特点、经费预算等因素,合理选择造模方式。未来仍需在该领域进一步探索,以建立具有良好科学性、经济性和可复现性的PPHN动物模型。  
      关键词: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系统性文献分析;动物模型;造模要素   
      2
      |
      0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75561492 false
      发布时间:2024-10-21

      综述

    • 在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研究领域,专家揭示了蛋白质翻译后修饰在调控免疫微环境和滋养细胞功能中的重要作用,为治疗提供新思路。
      高倩倩,任佳杰,牛丁忍,郭鲁秦,冯晓玲
      2024, 49(9): 1491-1498. DOI: 10.11817/j.issn.1672-7347.2024.240365
      摘要: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unexplained recurrent pregnancy loss,URPL)病理机制复杂,为困扰育龄期女性的常见病。蛋白质翻译后修饰(post-translational modifications,PTMs)作为表观遗传学的主要内容之一,不仅能够调节蛋白质表达、增加其多样性,还能调控蛋白质与其他分子间相互作用。近年来,研究逐渐揭示各类PTMs在URPL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如甲基化修饰阻碍蜕膜化进程、调控滋养细胞迁移侵袭;磷酸化修饰调节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辅助性T细胞17(T helper 17 cells,Th17)平衡、巨噬细胞极化、改变树突状细胞数量、促进滋养细胞凋亡;乙酰化修饰诱发滋养细胞自噬、抑制M2型巨噬细胞极化;泛素化修饰调控滋养细胞迁移侵袭、干扰免疫微环境;糖基化修饰抑制滋养层细胞迁移侵袭;乳酸化修饰维持子宫内膜容受性。PTMs在URPL中的作用可能使其成为URPL的研究切入点和治疗靶点。  
      关键词:URPL;蛋白质翻译后修饰;甲基化;磷酸化;乙酰化;泛素化   
      26
      |
      19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9455417 false
      发布时间:2024-10-21
    • Sotatercept作为全球首个靶向治疗动脉性肺动脉高压的生物制剂,有望成为未来最有前景的靶向药物,逆转肺血管重构。
      谭盈洁,陈雨思,李江
      2024, 49(9): 1499-1504. DOI: 10.11817/j.issn.1672-7347.2024.240093
      摘要:肺动脉高压是一类以肺动脉压力升高为特征,最终导致右心功能衰竭甚至死亡的慢性进行性疾病。动脉性肺动脉高压主要病理机制是肺小动脉的血管重构引起肺血管阻力升高。目前,治疗动脉性肺动脉高压的靶向药物其主要机制是扩张肺动脉,改善血流动力学参数,提高生存质量,但仍无法从根本上强有力的逆转肺血管重构,达到治愈目的。Sotatercept是全球首个靶向治疗动脉性肺动脉高压的生物制剂,能恢复促增殖和抗增殖信号通路之间的平衡,逆转肺血管重构,有望成为未来最有前景的治疗动脉性肺动脉高压的靶向药物。  
      关键词:sotatercept;动脉性肺动脉高压;肺血管重构   
      0
      |
      0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75561743 false
      发布时间:2024-10-21
    • 最新研究发现Hippo-YAP/TAZ信号通路与多种器官纤维化疾病密切相关,为临床治疗提供新视角。
      王俊青,黄林生,余惠凡,刘静雨,袁璐,李飞
      2024, 49(9): 1505-1512. DOI: 10.11817/j.issn.1672-7347.2024.230577
      摘要:器官纤维化的发生与炎症反应、组织损伤和修复异常密切相关,主要表现为肌成纤维细胞激活以及细胞外基质过度沉积。尽管各器官纤维化的临床表现和发病机制不尽相同,但纤维化持续发展可能会影响器官的正常功能导致患者致残甚至死亡。Hippo信号通路是一个进化上高度保守的激酶级联反应链,密切参与细胞增殖、凋亡和分化以及组织的再生,其中Hippo信号通路的主要效应因子yes相关蛋白(yes-associated protein,YAP)/含PDZ结合基序的转录共激活因子(transcriptional coactivator with PDZ-binding motif,TAZ)与肾、肝、肺、心和皮肤等多种器官纤维化疾病密切相关。目前临床上针对器官纤维化缺乏有效的特异性药物,故系统阐明Hippo-YAP/TAZ和器官纤维化疾病的关系,有望为临床治疗器官纤维化提供新视角。  
      关键词:Hippo-YAP/TAZ信号通路;肾纤维化;肝纤维化;肺纤维化;研究进展   
      2
      |
      0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75561619 false
      发布时间:2024-10-21

      临床病例讨论

    • 报道一例慢性感染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肺炎,患者经复方磺胺甲噁唑治疗后痊愈。此案例提醒临床医生警惕体内耐药可能。
      周钱辉,高燕,梁彦超
      2024, 49(9): 1513-1518. DOI: 10.11817/j.issn.1672-7347.2024.240051
      摘要: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是以沿海地区较多见的革兰氏阴性菌,常因接触过病原菌污染的水源或土壤而感染。本文报道一例在外院误诊为肺结核且针对体外药敏试验结果用药耐药的慢性感染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肺炎。患者为54岁男性,反复咳嗽、发现肺部结节1+年,口服抗感染药物,症状可改善,但病情反复。2023年4月出现咳嗽加重、伴发热,肺部CT提示双肺多发结节,广谱抗生素治疗后肺部病灶部分进展,当地医院考虑结核可能。后患者于我院进一步就诊,肺泡灌洗液及病变组织培养均提示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阳性。依据药敏结果使用多西环素、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等药物,疗效欠佳。改为复方磺胺甲噁唑后疾病痊愈。此例患者诊断顺利,因直系家属有磺胺药物严重过敏史及体外耐药因素,在用药过程中经历多重波折。通过此案例让临床医生警惕体内耐药可能。  
      关键词: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肺炎;结核;误诊   
      0
      |
      0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75561783 false
      发布时间:2024-10-21
    • 最新研究发现,血友病A致病性突变c.5878C>G,通过胚胎植入前单基因遗传学检测,成功分娩健康子代。
      郭亚荣,刘琳,毛斌,谢泽慧,田琦民,张钏,马晓玲
      2024, 49(9): 1519-1526. DOI: 10.11817/j.issn.1672-7347.2024.230520
      摘要:血友病A(hemophilia A,HA)属于X连锁隐性遗传性出血性疾病。HA可引起肌肉、深部组织及关节腔内反复出血,进而导致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残疾。目前尚无治愈手段,所以筛查FⅧ基因,确定突变方式及突变位点,并且联合孕前、胚胎植入前及产前基因诊断进行干预,降低不良妊娠风险和杜绝HA患儿的出生尤为重要。通过对1例factor 8(F8)基因18号外显子c.5878C>G杂合意义不明变异的女性携带者进行相应的产前诊断及家系遗传学检测分析发现,F8基因突变c.5878C>G为该甲型血友病家系的致病性突变,患者本人及母亲均为杂合突变携带者,哥哥为半合子突变患者。该位点突变是目前尚未报道过的新致病性错义突变,家系遗传学分析符合X连锁隐性遗传规律,我中心通过胚胎植入前单基因遗传学检测(Preimplantation Genetic Testing for Monogenic Disease,PGT-M)为该女性携带者筛选胚胎并成功分娩健康子代。研究纳入病例丰富了血友病A的病例资料,为判断患者子代罹患HA风险及预后的评估提供新依据,对临床医生进行遗传咨询和预防出生缺陷提供新见解。  
      关键词:血友病;新发突变;FⅧ基因;全外显子测序;胚胎植入前遗传学检测   
      13
      |
      18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9455444 false
      发布时间:2024-10-21
    •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收治1例头颈鳞癌超进展患者,探索超进展原因和高风险因素,为肿瘤免疫治疗提供新思路。
      全玮旎,马进安,赵夏琰,李云飞,吴元强
      2024, 49(9): 1527-1533. DOI: 10.11817/j.issn.1672-7347.2024.240217
      摘要:头颈鳞癌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杀手,一经确诊多数为局部晚期或转移性,其治疗需结合手术、放疗、化疗、免疫治疗等综合治疗。头颈鳞癌使用免疫治疗后发生超进展极少见,影像学检查为主要诊断标准,病理为诊断金标准,出现后可使用的挽救性治疗有限,患者生存受影响,预后极差。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2021年10月收治1例局部晚期颊鳞癌患者,该患者经根治手术后快速复发并颈部淋巴结和双肺转移;在接受两周期化疗联合免疫治疗后颊部原发灶、颈部淋巴结和双肺转移灶均明显增大,考虑为超进展;同时,频发以心动过缓、低血压和意识障碍为主要表现的颈动脉窦综合征,总生存4个月。因此,探索超进展的原因和高风险因素,预防超进展的发生,是肿瘤免疫治疗时代的挑战。  
      关键词:颊鳞癌;超进展;颈动脉窦综合症;免疫治疗;头颈鳞癌   
      51
      |
      35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7441002 false
      发布时间:2024-10-21
    • 在罕见气管外伤麻醉处理领域,专家成功采用保留自主呼吸浅镇静镇痛,经纤支镜引导气管插管,重建气道,避免直接插管风险。
      龙送开,黄改军,郭渊源,黄助军,易虎
      2024, 49(9): 1534-1538. DOI: 10.11817/j.issn.1672-7347.2024.240265
      摘要:本报告主要描述了一例33岁男性因车祸致闭合性气管离断伤的麻醉处理过程。本病例采用保留自主呼吸浅镇静镇痛,经探查气管断端情况后再行纤支镜引导经鼻气管插管,成功配合外科医生重建气道,避免了直接气管插管的风险。文章强调对于这类罕见且易漏诊的气管外伤,麻醉管理应做好预案,保证有效通气,切忌盲目气管插管。  
      关键词:闭合伤;气管离断;气管重建;困难气道;气道管理   
      1
      |
      0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75561664 false
      发布时间:2024-10-2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