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刊期

    2024 49 5

      耳鼻咽喉疾病专题

    • 最新研究发现,甲状旁腺激素相关蛋白参与中耳胆脂瘤骨破坏,为治疗提供新思路。
      谢淑敏,金丽,符金凤,袁秋林,殷团芳,任基浩,刘伟
      2024, 49(5): 655-666. DOI: 10.11817/j.issn.1672-7347.2024.230482
      摘要:目的骨质进行性吸收破坏是中耳胆脂瘤最重要的临床特征之一,可导致一系列颅内外并发症,而目前中耳胆脂瘤骨破坏的机制尚未明确。本研究旨在探究甲状旁腺激素相关蛋白(parathyroid hormone-related protein,PTHrP)参与中耳胆脂瘤骨破坏的机制。方法收集后天性中耳胆脂瘤患者的25例胆脂瘤标本和13例外耳道正常皮肤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PTHrP、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eceptor activator for nuclear factor-kappa B ligand,RANKL)和骨保护素(osteoprotegerin,OPG)在中耳胆脂瘤和外耳道正常皮肤组织中的表达,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artrate-resistant acid phosphatase,TRAP)染色法检测中耳胆脂瘤和外耳道正常皮肤组织中是否存在TRAP阳性多核巨噬细胞。选取小鼠单核巨噬细胞RAW264.7细胞进行干预,分为RANKL干预组和PTHrP+RANKL共同干预组,采用TRAP染色法检测2组破骨细胞的生成情况,实时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al-time PCR)检测干预后2组破骨细胞相关基因TRAP、组织蛋白酶K(cathepsin K,CTSK)和活化T细胞核因子1(nuclear factor of activated T cell cytoplasmic 1,NFATc1)的mRNA表达水平,骨吸收陷窝实验检测2组破骨细胞的骨吸收功能。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PTHrP和RANKL在中耳胆脂瘤组织中的表达均显著增高,OPG表达降低(均P<0.05),且PTHrP的表达与RANKL、RANKL/OPG比值均呈显著正相关,与OPG表达呈显著负相关(分别r=0.385、r=0.417、r=-0.316,均P<0.05)。同时,PTHrP、RANKL的表达水平与中耳胆脂瘤的骨破坏程度均呈显著正相关(分别r=0.413、r=0.505,均P<0.05)。TRAP染色结果显示中耳胆脂瘤上皮周围基质中有大量TRAP阳性细胞,并存在细胞核数量为3个或3个以上的TRAP阳性破骨细胞。RANKL或PTHrP+RANKL联合干预5 d后,与RANKL干预组相比,PTHrP+RANKL联合干预组的破骨细胞数量显著增加(P<0.05),且破骨细胞相关基因TRAP、CTSK和NFATc1的mRNA表达水平均升高(均P<0.05)。骨吸收陷窝扫描电镜结果显示RANKL干预组、PTHrP+RANKL联合干预组的骨片表面均形成骨吸收陷窝;与RANKL干预组相比,PTHrP+RANKL联合干预组的骨片表面骨吸收陷窝数量显著增加(P<0.05),面积也更大。结论PTHrP可能通过促进RANKL诱导胆脂瘤组织周围基质中的巨噬细胞分化为破骨细胞,参与中耳胆脂瘤骨破坏。  
      关键词:甲状旁腺激素相关蛋白;中耳胆脂瘤;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骨保护素;破骨细胞;巨噬细胞   
      210
      |
      130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9254621 false
      发布时间:2024-10-21
    • Reporting on the latest research in the field of middle ear cholesteatoma, experts have explored the role of N6-methyladenosine methylation in long non-coding RNAs, which provides a new direction for research into the etiology of cholesteatoma and lays a found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potential therapeutic targets.
      何郡,谢淑敏,金丽,符金凤,袁秋林,刘伟
      2024, 49(5): 667-678. DOI: 10.11817/j.issn.1672-7347.2024.230477
      摘要:目的中耳胆脂瘤是一种非肿瘤性疾病,通常会引起听力丧失、骨质破坏和其他严重并发症。尽管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方法,但其复发率较高。因此,探讨胆脂瘤的分子机制对寻找新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探究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中N6-甲基腺嘌呤(N6-methyladenosine,m6A)甲基化参与中耳胆脂瘤的生物学功能及相关通路。方法利用lncRNA m6A转录组芯片分析中耳胆脂瘤组织(n=5)和正常耳后皮肤组织(n=5)的m6A修饰模式。采用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数据库(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途径分析中耳胆脂瘤发病的可能生物学功能和信号通路。并运用甲基化RNA免疫沉淀(methylated RNA immunoprecipitation,MeRIP)-PCR验证中耳胆脂瘤和正常皮肤组织中的lncRNA m6A修饰。结果与正常皮肤对照组相比,中耳胆脂瘤组织中m6A甲基化修饰了1 525个lncRNAs(高甲基化1 048个,低甲基化477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差异倍数(fold change,FC)≥3或<1/3,P<0.05]。GO富集分析表明:高甲基化的lncRNA参与蛋白磷酸酶抑制剂活性、神经元间突触和α-氨基-3-羟基-5-甲基-4-异恶唑丙酸(α-amino-3-hydroxy-5-methyl-4-isoxazole propionic acid,AMPA)受体活性的调节。低甲基化lncRNA参与mRNA甲基转移酶活性、分泌颗粒膜和mRNA甲基化。KEGG分析表明:高甲基化lncRNAs主要与5条通路相关,包括Hedgehog信号通路、病毒蛋白与细胞因子及细胞因子受体的相互作用、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s,MAPK)信号通路、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和心肌细胞的肾上腺素能信号通路。低甲基化lncRNA主要与4种途径相关:肾细胞癌、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癌症的转录失调以及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此外,通过MeRIP-PCR验证了NR_033339、NR_122111、NR_130744和NR_026800中m6A甲基化水平的改变,与微距阵分析相一致。并且通过real-time PCR验证了MAPK信号通路的关键基因MAPK1和NF-κB表达量显著上调。结论本研究揭示了中耳胆脂瘤中lncRNA的m6A修饰模式,提示lncRNA m6A修饰在胆脂瘤病因学中的研究方向,为中耳胆脂瘤的治疗提供了潜在的靶点。  
      关键词:长链非编码RNA;m6A修饰;中耳胆脂瘤   
      233
      |
      129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5530368 false
      发布时间:2024-10-21
    • 最新研究显示,视频头脉冲试验能有效监测听神经瘤患者手术前后的前庭功能变化,对辅助诊断和治疗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李葳,邹曙光,杨涛,彭安全,张智雯,汪芹
      2024, 49(5): 679-686. DOI: 10.11817/j.issn.1672-7347.2024.230578
      摘要:目的听神经瘤(acoustic neuroma,AN)是一种良性肿瘤,通常会影响患者的听觉和前庭功能。对于AN的筛查和诊断,传统方法主要依赖于听力学检查和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而忽略了对病变部位进行前庭功能评估的重要性。视频头脉冲试验(video head impulse test,vHIT)是一种新兴的前庭功能检测方法,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其应用于AN诊断的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通过在术前及术后对经迷路入路AN切除术的单侧AN患者采用vHIT进行动态检测,以探究vHIT在AN诊断、前庭功能障碍评估、术后代偿建立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020年10月至2022年3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27例经迷路入路AN切除术单侧患者。术前1周进行vHIT以评估前庭功能,纯音测听(pure tone audiometry,PTA)评估听力水平,耳部MRI评估肿瘤大小;分别于术后1周、1个月、6个月、1年复查vHIT,并分析vHIT与听力、肿瘤大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术前vHIT显示患侧后半规管是前庭眼反射(vestibulo-ocular reflex,VOR)增益降低最常见的半规管。术前患侧vHIT的VOR增益与听力水平(r=-0.47,P<0.05)或肿瘤大小(r=-0.54,P<0.01)存在显著相关性。术后患侧vHIT结果显示水平半规管和前半规管的平均VOR增益随时间略有上升;3个半规管显性扫视的振幅和扫视波百分比均增加,而潜伏期时间缩短,并且在术后1周变化最明显。结论vHIT能有效监测AN患者手术前后的前庭功能变化,对辅助诊断和治疗AN患者前庭功能障碍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听神经瘤;冷热试验;视频头脉冲试验;头脉冲抑制试验;前庭功能   
      88
      |
      86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7780898 false
      发布时间:2024-10-21
    • 最新研究发现,鼻咽癌中FLOT2蛋白K211位点存在乙酰化修饰,HDAC6通过去乙酰化修饰抑制FLOT2降解,维持其促瘤功能。
      罗辰骅,温彬斌,刘洁,杨文龙
      2024, 49(5): 687-697. DOI: 10.11817/j.issn.1672-7347.2024.240077
      摘要:目的浮舰蛋白(flotillin-2,FLOT2)是典型的致瘤蛋白和潜在的肿瘤治疗靶点,但靶向FLOT2的干预策略仍未确定。翻译后修饰作为表观调控的重要方式,对蛋白质的活性、定位和稳定性等特性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揭示蛋白质翻译后修饰的调控机制和功能是靶向治疗开发的一种有效手段。本研究旨在研究鼻咽癌中FLOT2赖氨酸乙酰化修饰的调控机制及其功能,为靶向FLOT2的肿瘤干预手段提供新思路。方法利用PhosphoSitePlus数据库分析FLOT2的赖氨酸乙酰化位点,并构建赖氨酸乙酰化位点突变的FLOT2突变体[FLOT2(K211R)];用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istone deacetylases,HDAC)抑制剂曲古菌素A(trichostatin A,TSA)、Sirt家族去乙酰化酶抑制剂烟酰胺(nicotinamide,NAM)处理鼻咽癌细胞,TSA处理转染FLOT2突变体质粒的人胚肾细胞(human embryonic kidney,HEK)-293T细胞;利用免疫共沉淀(co-immunoprecipitation,Co-IP)检测FLOT2的总赖氨酸乙酰化水平以及特定赖氨酸(K)位点突变对FLOT2总赖氨酸乙酰化水平的影响。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TSA处理未转染/转染FLOT2突变体质粒后的鼻咽癌细胞中FLOT2/FLAG-FLOT2的蛋白质表达,实时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reverse transcription PCR,real-time RT-PCR)检测TSA处理后鼻咽癌细胞中FLOT2 mRNA的表达。用TSA分别联合MG132或氯喹(chloroquine,CQ)处理鼻咽癌细胞后,检测FLOT2的蛋白质表达。用放线菌酮(cycloheximide,CHX)分别处理已转染FLAG-FLOT2(WT)或FLAG-FLOT2(K211R)质粒的HEK-293T细胞,检测FLAG-FLOT2、FLOT2(K211R)的蛋白质表达水平以反映蛋白质的降解速率。通过BioGrid数据库查询FLOT2与HDAC6之间是否可能存在相互作用,并采用Co-IP验证。用FLAG-FLOT2(WT)/FLAG-FLOT2(K211R)质粒分别联合空白对照(Vector)/HDAC6质粒转染HEK-293T细胞,分为FLAG-FLOT2(WT)+Vector、FLAG-FLOT2(WT)+HDAC6、FLAG-FLOT2(K211R)+Vector、FLAG-FLOT2(K211R)+HDAC6共4组,分析K211R突变对FLOT2总赖氨酸乙酰化水平的影响。在6-0B细胞中,分别过表达FLOT2(WT)和FLOT2(K211R),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ell counting kit-8,CCK-8)、平板克隆形成和Transwell侵袭检测FLOT2乙酰化位点突变体的生物学功能。结果PhosphoSitePlus数据库显示FLOT2的K211位点存在乙酰化修饰,Co-IP结果证实FLOT2蛋白存在明显的乙酰化修饰,且TSA可以显著上调FLOT2的总乙酰化修饰水平,而NAM则无此作用;K211位点突变后FLOT2的总赖氨酸乙酰化水平显著下降,且不受TSA影响。TSA下调鼻咽癌细胞中FLOT2的蛋白质表达水平,而不影响FLOT2 mRNA的表达水平,也不影响转染FLAG-FLOT2(K211R)的鼻咽癌细胞中FLOT2(K211R)的蛋白质表达水平。FLOT2(K211R)的蛋白质降解速率显著慢于FLOT2(WT)的降解速率。蛋白酶体抑制剂MG132可以阻止TSA引起的FLOT2降解,溶酶体抑制剂CQ则无此功能。BioGrid数据库数据显示FLOT2与HDAC6可能存在相互作用,Co-IP结果证实FLOT2与HDAC6抗体可以相互共沉淀对方蛋白。在敲减HDAC6表达的鼻咽癌细胞中,FLOT2的总赖氨酸乙酰化水平显著提高;共转染HDAC6和FLAG-FLOT2(WT)可显著降低总赖氨酸乙酰化水平,而共转染HDAC6和FLAG-FLOT2(K211R)不影响总赖氨酸乙酰化水平。敲减HDAC6可以显著下调FLOT2的蛋白质水平而不影响其mRNA水平;MG132可以阻止敲减HDAC6引起的FLOT2降解。敲减HDAC6,FLOT2的降解速率显著加快。转染FLOT2(K211R)突变体的鼻咽癌细胞增殖速度和侵袭能力显著强于转染FLOT2(WT)的细胞。结论FLOT2 K211位点存在乙酰化修饰,HDAC6通过介导FLOT2 K211的去乙酰化修饰抑制FLOT2经蛋白酶体途径降解,维持其在鼻咽癌中的稳定和促瘤功能。  
      关键词:浮舰蛋白2;赖氨酸乙酰化;鼻咽癌;组蛋白去乙酰化酶6   
      108
      |
      88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7780733 false
      发布时间:2024-10-21
    • 在鼻咽癌放射治疗后,MRI检查放射性颞叶损伤的漏诊率高达64.2%,主要与病灶大小、部位、影像学特点及检查部位相关。
      陈睿婷,赵琳枚,杨方雪,周高峰,王冬翠,赵晴,廖伟华
      2024, 49(5): 698-704. DOI: 10.11817/j.issn.1672-7347.2024.230574
      摘要:目的放射治疗是鼻咽癌的主要治疗方法,但容易发生放射性颞叶损伤(radiotherapy-induced temporal lobe injury,RTLI)。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查是鼻咽癌放射治疗后RTLI的主要诊断方法,但容易漏诊。本研究旨在探讨MRI检查鼻咽癌放射治疗后RTLI漏诊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21年4月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诊断为鼻咽癌且接受放射治疗患者的临床和MRI资料。由2位放射科医生重新审阅患者放射治疗前、后所有头颈部(包括鼻咽部和颅脑)MRI资料,对首次发现颞叶晚迟发反应型放射性脑损伤的患者作出首次RTLI诊断。若首次诊断鼻咽癌RTLI患者的原始诊断未报告颞叶病变,则定义为漏诊。将首次诊断鼻咽癌RTLI患者分为漏诊组和非漏诊组。比较漏诊组与非漏诊组的一般临床资料和影像学资料,并进一步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MRI漏诊首次RTL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符合要求的鼻咽癌放射治疗后首次诊断为RTLI的患者187例,原始诊断报告漏诊120例,未漏诊67例,首次诊断RTLI的准确率为35.8%,漏诊率为64.2%。漏诊组与未漏诊组在病灶大小、病灶是否仅在内侧颞叶、对侧颞叶有无病灶、有无白质高信号/囊变及出血、MRI检查部位以及有无水抑制反转恢复序列(fluid attenuated inversion recovery,FLAIR)序列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灶≤25 mm、病灶无强化、病灶无囊变及出血、病灶仅在内侧颞叶和仅检查鼻咽部MRI是MRI漏诊首次RTLI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MRI首次诊断RTLI的漏诊主要与病灶的大小和部位、病灶的影像学特点及MRI检查部位相关。  
      关键词:鼻咽癌;放射性颞叶损伤;磁共振成像;漏诊   
      120
      |
      87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7780848 false
      发布时间:2024-10-21
    • 最新研究显示,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增加与变应性鼻炎风险上升存在潜在因果关系。
      李鑫龙,邓国豪,林娜,谭国林,刘鸿慧
      2024, 49(5): 705-711. DOI: 10.11817/j.issn.1672-7347.2024.240099
      摘要:目的既往研究揭示了嗜酸性粒细胞与变应性鼻炎之间的相关性,但其因果关系尚未得到充分证实。本研究采用孟德尔随机化(Mendelian randomization,MR)方法对血嗜酸性粒细胞与变应性鼻炎之间的因果联系进行评估。方法先汇总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暴露变量)和变应性鼻炎(结局变量)的基因组关联研究(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Catalog,GWAS)数据,其中暴露变量的GWAS数据来源于布里斯托大学的综合流行病学部门(Integrative Epidemiology Unit,IEU)所开发的IEU Open GWAS Project,结局变量的GWAS数据则来源于芬兰基因生物银行(FinnGen Biobank)数据库;再采用逆方差加权(inverse variance weighted,IVW)的双样本MR方法分析嗜酸性粒细胞与变应性鼻炎的因果关系,并通过加权中位数法、MR-Egger回归法、留一法(leave-one-out)和漏斗图来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的增加与变应性鼻炎风险的增加存在潜在因果关系(OR=1.187,95% CI 1.051~1.341,P=0.006)。加权中位数法和MR-Egger回归法也得到相同的结果。留一法结果显示没有单个单核苷酸多态性对因果推断产生显著影响。结论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的增加与变应性鼻炎风险的增加或病情的加重有因果关联。  
      关键词:嗜酸性粒细胞;变应性鼻炎;因果分析;孟德尔随机化;单核苷酸多态性   
      136
      |
      97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7780790 false
      发布时间:2024-10-21
    • 梅尼埃病新术式EDB治疗研究取得进展,发现不同内淋巴囊形态患者疗效差异显著,为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
      杨涛,张智雯,汪芹,彭安全,李葳
      2024, 49(5): 712-720. DOI: 10.11817/j.issn.1672-7347.2024.240376
      摘要:目的梅尼埃病(Ménière’s disease,MD)是一种特发性的内耳疾病,临床表现为反复的发作性旋转性眩晕、波动性听力下降、耳鸣和耳闷胀感。内淋巴囊相关的手术主要用于药物治疗无效的MD患者。内淋巴管夹闭术(endolymphatic duct blockage,EDB)是一种治疗MD的新术式,相关临床研究较少。本研究旨在探讨MD患者行EDB后内淋巴积水(endolymphatic hydrops,EH)的改变及手术远期疗效,评估不同类型内淋巴囊的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3例接受EDB治疗的难治性MD患者,根据患者的内淋巴囊形态分为正常形态组(n=14)和萎缩形态组(n=19)。比较2组患者在术前和术后眩晕症状的发作频率、听力、前庭功能和内耳钆增强MRI的变化。结果与萎缩形态组比较,正常形态组患者具有更高的眩晕完全控制率、更好的耳蜗和前庭功能以及更低的前庭内淋巴间隙体积占前庭总淋巴体积的比值(均P<0.05)。此外,正常形态组共有7例患者出现EH的逆转,而萎缩形态组术后未检测到EH的逆转。结论正常形态和萎缩形态内淋巴囊的MD患者对EDB治疗的反应存在差异,提示2种不同病理类型的内淋巴囊可能存在不同的发病机制。  
      关键词:梅尼埃病;内淋巴管夹闭术;眩晕;内淋巴囊;内淋巴积水   
      125
      |
      82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7780957 false
      发布时间:2024-10-21

      感染专题

    • 恶性血液病患者感染生物标志物PCT研究取得进展,为感染诊断和治疗提供指导。
      刘梅,唐亦舒,肖玉莲,颜灵妍,谢林芝,龙心怡,于燕,李昕
      2024, 49(5): 721-729. DOI: 10.11817/j.issn.1672-7347.2024.230589
      摘要:目的恶性血液病患者的感染发生率极高,且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精准的早期感染生物标志物对指导恶性血液病患者感染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既往研究显示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可作为恶性血液病患者血流感染早期诊断的指标,本研究旨在比较不同病原体感染、恶性血液病病种、感染部位及严重程度的恶性血液病患者血清PCT水平的差异,并评价PCT在恶性血液病患者感染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3年8月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血液内科收治的恶性血液病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一般情况;比较不同病原体感染、恶性血液病病种、感染部位、感染严重程度患者之间的血清PCT水平;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血清PCT水平诊断血流感染与非血流感染、严重感染与非严重感染的截断值和诊断价值;比较抗感染治疗4~7 d后,PCT上升组、PCT下降组、PCT无下降组之间病死率的差异。结果共纳入恶性血液病患者526例次。感染的病原体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272例次,51.7%),其次为革兰氏阳性菌(120例次,22.8%)、真菌(65例次,12.4%)、病毒(23例次,4.4%)、混合病原体(46例次,8.7%)。恶性血液病主要为急性髓系白血病(216例次,41.1%)、急性淋系白血病(107例次,20.3%)、淋巴瘤(93例次,17.7%)。高达68.3%(359例次)的患者感染时伴粒细胞缺乏,严重感染患者占24.1%(127例次)。不同病原体感染患者的血清PCT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以革兰氏阴性菌感染患者最高。不同恶性血液病种类患者的血清PCT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淋巴瘤患者最高。全身性感染、严重感染患者的血清PCT水平分别显著高于局部感染、非严重感染患者(均P<0.001)。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清PCT诊断血流感染、严重感染的截断值分别为0.22、0.28 ng/mL,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70、0.673。抗感染治疗4~7 d后,PCT下降组、PCT无下降组、PCT上升组病死率分别为11.9%、21.2%、35.7%,3组之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PCT可作为早期识别恶性血液病合并感染患者感染病原体的种类、感染部位及严重程度的辅助指标,经验性地采用抗生素治疗后,动态监测PCT水平变化对判断患者预后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关键词:恶性血液病;降钙素原;感染;诊断价值;病原体   
      116
      |
      102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7780546 false
      发布时间:2024-10-21
    • 在重症监护室领域,研究者分析了CRKP的毒力基因分布、荚膜血清型及分子流行病学特征,为有效监测和防控CRKP感染提供科学依据。
      黄雅轩,蔡依含,何婉霞,张莉滟,赵越
      2024, 49(5): 730-736. DOI: 10.11817/j.issn.1672-7347.2024.240029
      摘要:目的碳青霉烯耐药肺炎克雷伯菌(carbapenem-resistant Klebsiella pneumoniae,CRKP)携带的耐药基因会限制临床用药选择,其毒力基因也会严重影响患者预后。本研究旨在探讨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 CRKP的毒力基因分布、荚膜血清型及分子流行病学特征,了解ICU中CRKP的感染特点,为ICU有效监测和防控CRKP感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广东省人民医院ICU所分离并已确定为CRKP的非重复菌株共40株。采用全基因组测序方法,分析待测菌株耐药基因、毒力基因、荚膜血清型的分布,同时将CRKP基因组7个管家基因序列上传至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 pneumoniae,KPN)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数据库进行分析,以明确菌株的序列型(sequence typing,ST)。结果40例ICU CRKP感染患者年龄为(69.03±17.82)岁,且伴有多种基础疾病,临床结局好转和死亡各20例。所分离菌株主要来源于中段尿、肺泡灌洗液等标本。全基因组测序结果显示其主要携带blaKPC-1(29株,72.5%)和blaNDM-1(6株,15.0%),另有5株同时携带blaKPC-1和blaNDM-1。所携带的毒力基因有多种,其中entA、entB、entE、entS、fepA、fepC、fepG、yag/ecp、ompA等基因的携带率达100%,entD、fimB、iroB、iroD、fes、pla等基因携带率较低。ICU所分离的CRKP以ST11型(27例,67.5%)为主,荚膜血清型以KL64型(29例,72.5%)为主。共检出23例ST11-KL64型CRKP,占57.5%。结论ICU CRKP主要为ST11-KL64型,并携带多种毒力基因,其中以铁吸收类毒力基因为主;且blaKPC已由blaKPC-2转为blaKPC-1。因此,需密切监测CRKP的分子流行病学变化,同时制订严格的防控措施,有效遏制CRKP感染的发生。  
      关键词:重症监护室;碳青霉烯耐药肺炎克雷伯菌;全基因组测序;毒力基因;荚膜血清型;多位点序列分型;分子流行病学   
      107
      |
      86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7780932 false
      发布时间:2024-10-21
    • 在临床治疗领域,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研究了耐多黏菌素肺炎克雷伯菌的药敏特征和流行病学特点,发现联合用药可提高疗效,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可延缓耐药性产生。
      陈丽华,邓孟前,王嘉丽,伍天睿,周盛弘,杨茹茵,章迪,邹明祥
      2024, 49(5): 737-747. DOI: 10.11817/j.issn.1672-7347.2024.230567
      摘要:目的临床上已出现耐多黏菌素的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 pneumoniae,KPN),本研究分析耐多黏菌素KPN的药敏特征、流行病学特点,以及耐多黏菌素KPN产生的危险因素,以期为耐多黏菌素KPN感染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收集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以下简称“本院”)的30株耐多黏菌素KPN临床菌株,分析其药敏特点。采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法检测样本中是否存在KPC、OXA-48、VIM、IMP和NDM型碳青霉烯酶;拉丝试验初筛高毒力KPN;结晶紫染色法检测生物膜形成能力;棋盘法进行联合药敏试验(多黏菌素B和美罗培南、替加环素、头孢哌酮/舒巴坦);PCR检测多黏菌素相关耐药基因;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进行基因分型和构建进化树。收集耐碳青霉烯类(carbapenem-resistant,CR)-KPN多黏菌素耐药菌株(23株,实验组)、CR-KPN多黏菌素敏感菌株(57株,对照组),对耐多黏菌素KPN产生的可能危险因素行单因素分析,再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检测多黏菌素B和多黏菌素E的连续诱导耐药情况。结果30株耐多黏菌素KPN中,28株为CR-KPN,CR-KPN均产KPC酶,4株拉丝实验阳性,多数菌株生物膜形成能力强。联合用药可有相加或协同效果。所有菌株均检出pmrA、phoP基因,未检测到mcr-1和mcr-2基因。MLST结果显示以ST11型为主。进化树表明耐多黏菌素的KPN未在本院形成医院暴发流行。使用过2种及以上不同类别的抗生素和使用过多黏菌素是多黏菌素耐药菌株产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连续使用多黏菌素可诱导耐药。结论耐多黏菌素KPN对常用的抗菌药物几乎全部耐药,对其可采用以多黏菌素为基础的联合用药。在本院尚未分离出质粒介导的耐多黏菌素KPN。多黏菌素可诱导KPN形成耐药菌株,提示临床应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以延缓耐药性产生。  
      关键词:肺炎克雷伯菌;多黏菌素耐药;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目细菌;药敏;危险因素   
      168
      |
      171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9827653 false
      发布时间:2024-10-21
    • 最新研究揭示,侵袭性肺炎克雷伯菌肝脓肿综合征患者预后差,医疗成本高。联合穿刺引流或手术方案疗效更佳,费用更低。
      胡琴,卢景英,邓彬彬,谭雪梅,侯周华
      2024, 49(5): 748-757. DOI: 10.11817/j.issn.1672-7347.2024.240063
      摘要:目的细菌性肝脓肿是常见的消化系统感染性疾病之一。侵袭性肺炎克雷伯菌肝脓肿综合征(invasive Klebsiella pneumoniae liver abscess syndrome,IKLAS)是指除肝脓肿外,存在迁徙感染病灶或其他侵袭表现,其临床特征和危险因素尚未完全阐明,不同治疗方式的有效性与经济性也鲜有研究。本研究比较IKLAS与非IKLAS患者的临床特征,探讨有效且经济的治疗方式。方法回顾性收集2010年1月至2023年12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收治的肺炎克雷伯菌肝脓肿患者的病历资料,共纳入201例患者,分为IKLAS组(n=37)和非IKLAS组(n=164)。比较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症状和体征、实验室指标、影像学特点、合并症、治疗方式、治疗结局、直接治疗成本的差异;分析不同治疗方式对结局指标和住院费用的差异,进一步探讨治疗方式的有效性和经济性。结果与非IKLAS组相比,IKLAS组合并糖尿病、快速感染相关器官衰竭评分(Quick 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qSOFA)≥2、免疫功能低下状态、贫血和血小板下降的患者比例更高,发病时降钙素原水平更高(均P<0.05);在症状和体征方面,IKLAS组有视觉症状的比例更高,有腹痛症状的比例更低(均P<0.05);在并发症方面,IKLAS组胸腔积液、肺部感染、急性肾功能不全、呼吸衰竭、多器官功能衰竭的发生率更高(均P<0.05)。IKLAS组采用单纯抗菌药物治疗的比例更高(24.32% vs 11.59%),而非IKLAS组更多采用抗菌药物联合穿刺引流方案(86.59% vs 64.8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IKLAS组整体有效率(83.78%)低于非IKLAS组(95.73%),治疗费用和药品费用更高(均P<0.05)。采用抗菌药物联合手术切除感染病灶治疗的肺炎克雷伯菌肝脓肿患者好转率达100%,抗菌药物联合脓肿穿刺引流治疗好转率84.9%,单纯抗菌药物治疗好转率82.1%,三者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在治疗费用方面,单纯抗菌药物治疗方式的费用最高(P<0.05)。结论细菌性肝脓肿发生侵袭综合征的患者预后较差且直接医疗成本更高。联合脓肿穿刺引流或手术的方案相比单纯抗菌药物治疗好转率更高,住院费用更低,提示外科干预的手段可以减少抗菌药物花费,节约医疗成本。  
      关键词:肺炎克雷伯菌;肝脓肿;侵袭综合征;治疗方式;医疗成本   
      90
      |
      111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7780788 false
      发布时间:2024-10-21

      论著

    • Reporting on the latest advancements in the field of osteosarcoma treatment, a team of experts has developed a prognostic model that integrates anoikis-related genes and tumor microenvironment analysis. This model offers a powerful predictive tool and paves the way for more personalized treatment strategies for patients with osteosarcoma.
      王栋,邓庆,彭毅,仝昭宸,李梓昕,黄力平,曾晋,李劲松,苗惊雷,陈世杰
      2024, 49(5): 758-774. DOI: 10.11817/j.issn.1672-7347.2024.230519
      摘要:目的骨肉瘤是一种极具侵袭性的原发性恶性骨肿瘤,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预后差。矢巢凋亡(anchorage-dependent cell death,anoikis)已被证明在肿瘤转移中具有重要作用,可调节肿瘤细胞在原发部位的迁移和黏附。作为一种程序性细胞死亡的形式,anoikis在骨肉瘤中的研究较少,尤其是在肿瘤免疫微环境中的研究。本研究旨在阐明anoikis和肿瘤免疫微环境相关基因在骨肉瘤治疗中的预后价值。方法从GeneCards中获得anoikis相关基因(anoikis-related genes,ANRGs);从产生有效疗法的治疗应用研究和基因表达综合(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数据库中获取骨肉瘤患者的临床信息和ANRGs表达状况。利用估计包和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eighted gene coexpression network analysis,WGCNA)算法识别出与肿瘤免疫微环境高度相关的ANRGs;采用机器学习算法构建长期生存预测模型,将样本分为高危组和低危组,并在GEO队列中进行进一步验证。最后,基于来自GEO数据库的单细胞RNA测序,分析骨肉瘤肿瘤微环境中特征基因的功能。结果51个与肿瘤微环境高度相关的枢纽ANRGs被证实,从中选择3个基因(MERTK、BNIP3、S100A8)构建预后模型。根据肿瘤微环境分析,在免疫细胞激活和免疫相关信号通路方面,高危组和低危组之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骨肉瘤微环境中的特征基因被证实通过参与GAS6-MERTK信号通路调控细胞间的串扰。结论基于ANRGs和肿瘤微环境的预后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可为骨肉瘤患者提供更多个性化治疗方案。  
      关键词:矢巢凋亡;肿瘤免疫微环境;生物信息学;预后;骨肉瘤   
      82
      |
      105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7780875 false
      发布时间:2024-10-21
    • 最新研究发现,PPARG和PRKAG2基因突变与肥胖儿童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存在关联,但未发现基因交互作用与疾病之间的联系。
      王洁,潘雄峰,韦佳,李雄伟,周海湘,徐宁安,康如彤,钟燕,罗家有
      2024, 49(5): 775-783. DOI: 10.11817/j.issn.1672-7347.2024.230098
      摘要:目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存在明显的遗传易感性,脂肪细胞因子通过参与胰岛素抵抗和肝脏脂肪变性等过程,在NAFLD的发生和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参与脂肪细胞因子通路的基因与NAFLD之间的关联仍不明确。本研究旨在探索脂肪细胞因子通路的基因多态性位点及其交互作用与肥胖儿童NAFLD的关联。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将肥胖儿童分为NAFLD组和对照组。采集受试者外周静脉血 2 mL,提取DNA后采用多重PCR和高通量测序对脂肪细胞因子通路的14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进行分型检测。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各SNP与肥胖儿童NAFLD的关联。基于显性模型,联合使用交叉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相加或相乘交互作用。采用广义多因子降维法(generalized multifactor dimensionality reduction,GMDR)检测14个SNP之间基因-基因交互作用与肥胖儿童NAFLD之间的关联。结果共纳入1 022例儿童,NAFLD组与对照组各511例。在调整年龄、性别、BMI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PPARG rs1801282在3个遗传模型中与肥胖儿童NAFLD存在关联,分别是杂合子模型(CG vs CC,OR=0.58,95% CI 0.36~0.95,P=0.029)、显性模型(CG+GG vs CC,OR=0.62,95% CI 0.38~1.00,P=0.049)、超显性模型(CC+GG vs CG,OR=1.72,95% CI 1.06~2.80,P=0.028);PRKAG2 rs12703159在4个遗传模型中与肥胖儿童NAFLD存在关联,分别是杂合子模型(CT vs CC,OR=1.51,95% CI 1.10~2.07,P=0.011)、显性模型(CT+TT vs CC,OR=1.50,95% CI 1.10~2.03,P=0.010)、超显性模型(CC+TT vs CT,OR=0.67,95% CI 0.49~0.92,P=0.012)、加性模型(CC vs CT vs TT,OR=1.40,95% CI 1.07~1.83,P=0.015)。但PPARG rs1801282与PRKAG2 rs12703159间的相乘及相加交互作用均与肥胖儿童NAFLD不存在关联。经GMDR分析,调整年龄、性别、BMI后,14个SNP之间的交互作用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PPARG rs1801282、PRKAG2 rs12703159突变型与肥胖儿童NAFLD存在关联,但未发现SNP交互作用与肥胖儿童NAFLD之间的关联。  
      关键词:肥胖儿童;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脂肪细胞因子;单核苷酸多态性;交互作用;广义多因子降维法   
      61
      |
      87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7780701 false
      发布时间:2024-10-21
    • 在治疗难治性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领域,专家构建了风险预测模型,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行甲状旁腺切除术后并发骨饥饿综合征提供解决方案。
      王露芳,李远明,刘新新,侯蓓,徐勇
      2024, 49(5): 784-794. DOI: 10.11817/j.issn.1672-7347.2024.240064
      摘要:目的甲状旁腺切除术(parathyroidectomy,PTX)是治疗难治性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secondary hyperparathyroidism,SHPT)的有效方法,但PTX后极易出现骨饥饿综合征(hungry bone syndrome,HBS),严重威胁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的生命健康。目前已有研究分析PTX后并发HBS的风险因素,但风险预测模型的预测性能和临床适用性仍待进一步验证。本研究旨在构建MHD伴SHPT患者PTX后并发HBS的风险预测模型,并验证其预测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长沙捷奥肾病医院行PTX的MHD伴SHPT的368例患者为训练集,按照是否发生HBS分为HBS组和non-HBS组,对2组的一般资料、手术相关信息、生化指标等进行比较,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筛选HBS的影响因素,建立风险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决策曲线、校准曲线对模型进行评价。收集2022年1至12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行PTX的MHD伴SHPT的170例患者为验证集进行外部验证。结果MHD伴SHPT患者PTX后HBS发生率为60.60%,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骨骼受累(OR=3.908,95% CI 2.179~7.171)、术前血钙(OR=7.174,95% CI 2.291~24.015)、术前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ntact parathyroid hormone,iPTH)(OR=1.001,95% CI 1.001~1.001)、术前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OR=1.001,95% CI 1.000~1.001)、术后第1天血钙(OR=0.006,95% CI 0.001~0.038)是MHD患者伴SHPT行PTX后并发HBS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1)。构建的风险预测模型在内部训练集和外部验证集中均表现出良好的预测结果,内部验证集的准确度为0.821,灵敏度为0.890,特异度为0.776,约登指数为0.666,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为0.882(95% CI 0.845~0.919);外部验证集的准确度为0.800,灵敏度为0.806,特异度为0.799,约登指数为0.605,AUC为0.863(95% CI 0.795~0.932)。结论术前骨骼受累、术前血钙、术前iPTH、术前ALP、术后第1天血钙水平是MHD伴SHPT患者行PTX后并发HBS的影响因素,基于上述因素构建的风险预测模型可靠。  
      关键词:维持性血液透析;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甲状旁腺切除术;骨饥饿综合征;风险预测模型   
      97
      |
      91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7780727 false
      发布时间:2024-10-21
    • 在心脏畸形治疗领域,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研究团队比较了完全生物可降解封堵器与金属封堵器在室间隔缺损封堵术中的中期效果,发现两者安全性和有效性相当,为解决心脏畸形问题提供新方案。
      龚雪阳,杨一峰,赵天力,胡世军,张伟志
      2024, 49(5): 795-801. DOI: 10.11817/j.issn.1672-7347.2024.240067
      摘要:目的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畸形,改良封堵器、选择更优的路径等方法拓展了VSD封堵术的适应证并降低了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其中完全生物可降解封堵器的使用有望彻底解决VSD封堵造成的传导阻滞的问题。本研究旨在比较完全生物可降解封堵器与金属封堵器在经食道超声心动图引导下胸骨下段小切口VSD封堵术的中期随访结果,并分析术后发生心电图及瓣膜异常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2019年1月1日至11月7日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进行VSD封堵术的27例患者术后3年内的随访资料,通过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结果评估手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并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术后发生心电图及瓣膜异常的危险因素。结果分别有12例和15例患者采用金属封堵器和完全生物可降解封堵器进行VSD封堵,患者随访期间均存活,未发生房室传导阻滞、较大残余分流、封堵器过快吸收、明显瓣膜反流等严重并发症。金属封堵器组与完全生物可降解封堵器组术后1、2、3年的心电图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VSD封堵器大小是影响术后2、3年三尖瓣反流的危险因素,封堵器大小与缺损大小的差值是影响术后2年三尖瓣反流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完全生物可降解封堵器在小型VSD封堵中的中期安全性和有效性较高,并具有与传统镍钛合金封堵器相同的术后效果。  
      关键词: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完全生物可降解室间隔缺损封堵器;金属室间隔缺损封堵器;瓣膜反流   
      65
      |
      82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7781004 false
      发布时间:2024-10-21
    • 最新研究揭示,童年社会经济地位通过影响高校博士后的主观社会经济地位和压力感知,显著关联其抑郁情绪,为预防和干预提供新思路。
      胡牡丽,陆清,陈欣雨,张逸,刘湘云,姚娜,钟慧媛
      2024, 49(5): 802-809. DOI: 10.11817/j.issn.1672-7347.2024.240342
      摘要:目的我国高校博士后普遍面临较高心理健康问题(如抑郁)风险,但其原因和机制仍不明确。本研究旨在探讨童年社会经济地位对高校博士后科研人员抑郁情绪的影响,及当下主观社会经济地位和压力感知在其中的作用。方法对某高校博士后科研人员进行线上问卷调查,完成一般情况调查表、童年期社会经济地位量表、主观社会经济地位量表、压力知觉量表和患者健康问卷。最终收回有效问卷505份。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对数据进行相关分析,PROCESS宏程序进行链式中介分析。结果童年社会经济地位与当下主观社会经济地位显著正相关(P<0.01),与进站年限、压力感知和抑郁均呈显著负相关(均P<0.05);当下主观社会经济地位与压力感知和抑郁均呈显著负相关(均P<0.05);压力感知与抑郁呈显著正相关(P<0.01);童年社会经济地位→当下主观社会经济地位→压力感知→抑郁链式中介效应显著(P<0.05)。结论童年社会经济地位可通过当下主观社会经济地位和压力感知影响高校博士后科研人员的抑郁情绪,研究结果为预防和干预博士后群体抑郁情绪提供了靶点,也为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健康促进策略的制订提供参考。  
      关键词:抑郁;博士后;童年社会经济地位;主观社会经济地位;压力感知   
      67
      |
      83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7781020 false
      发布时间:2024-10-21

      综述

    • 在抗癌领域,红景天苷通过调控miRNA-mRNA信号轴抑制肿瘤增殖、侵袭和迁移,为肿瘤防治研究提供新思路。
      吴枭雄,张振东,王小平
      2024, 49(5): 810-817. DOI: 10.11817/j.issn.1672-7347.2024.230480
      摘要:随着中医药的快速发展和红景天苷(salidroside,sal)的多种抗癌效应不断被发现,已经sal可通过诱导细胞凋亡和自噬,调节细胞周期和肿瘤微环境,调控癌症相关信号通路及信号分子等来抑制肿瘤增殖、侵袭和迁移。微RNA(microRNA,miRNA)-mRNA信号轴也可通过改变miRNA的表达来调控靶mRNA的表达,从而影响癌细胞的生长周期、增殖、代谢等。研究表明sal可以通过调控miRNA-mRNA信号轴影响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生和发展,如抑制肺癌、胃癌和鼻咽癌等的进展,且sal抑癌时具有明显的时间及剂量依赖性。总结近年来sal调控miRNA-mRNA信号轴抑制肿瘤的具体机制,可为肿瘤的防治研究提供新的理论依据、诊断和治疗思路。  
      关键词:肿瘤;红景天苷;微RNA;mRNA;信号通路   
      81
      |
      95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7780874 false
      发布时间:2024-10-21

      临床病例讨论

    • 在医学领域,专家报告了一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合并放线菌感染的病例,强调了在免疫抑制剂和生物制剂治疗中警惕感染的重要性。
      甘海娜,任翔,邹瑶,李丽华,丁敬韬,彭丽娟,熊英,李先耀,肖伟
      2024, 49(5): 818-824. DOI: 10.11817/j.issn.1672-7347.2024.230501
      摘要:放线菌病是一种少见的慢性肉芽肿性疾病,以肉芽肿及组织纤维化窦道的形成为特点,其症状与许多传染性和非传染性疾病相似,临床上经常被误诊。现报告1例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及生物制剂治疗的类风湿关节炎合并放线菌感染的患者。该患者为60岁女性,类风湿关节炎病程10余年,既往使用氨甲蝶呤、艾拉莫德、英夫利昔单抗等多种免疫抑制剂及生物制剂治疗,关节肿痛反复发作,对类风湿关节炎疾病活动度的控制不佳,白细胞计数持续升高。全腹部CT示盆腔占位,右侧输尿管扩张。对宫颈管刮出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可见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和硫磺样颗粒,考虑放线菌感染。予多西环素抗感染治疗18个月,以及艾拉莫德、硫酸羟氯喹及托法替布抗风湿治疗后,患者关节肿痛好转,白细胞计数正常。随访2年,患者病情稳定,无复发。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使用较强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时,应警惕合并发生感染,一些慢性、隐匿部位及少见病原体的感染也应当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并尽早进行相关筛查以明确诊断。  
      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宫颈放线菌病;输尿管梗阻;免疫抑制剂   
      175
      |
      137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5582280 false
      发布时间:2024-10-2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