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刊期

    2024 49 3

      肾脏病专题

    • Researchers have uncovered the role of CLEC9A+cDC1 in the imbalance of cell death patterns in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and lupus nephritis, offering new insights into the disease's pathology.
      许若瑶,张颖,曹清泰,廖晟,唐又周,庄权
      2024, 49(3): 331-348. DOI: 10.11817/j.issn.1672-7347.2024.230508
      摘要:目的免疫细胞的异常程序性死亡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但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尤其是狼疮肾炎(lupus nephritis,LN)的程序性死亡模式尚不清楚。本研究旨在探究SLE和LN与免疫细胞死亡模式的关联。方法在高通量基因表达(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数据库中下载批量RNA测序(bulk RNA sequencing,bulk RNA-seq)和单细胞RNA测序(single-cell RNA sequencing,scRNA-seq)数据,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探究SLE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3种细胞死亡模式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通过scRNA-seq确定参与细胞死亡模式失衡的关键细胞亚群;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中受体相互作用丝氨酸/苏氨酸激酶3(receptor interacting serine/threonine kinase 3,RIPK3)、混合谱系激酶结构域样蛋白(mixed-lineage kinase domain-like protein、MLKL)、磷酸化MLKL(phosphorylated MLKL,pMLKL)、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1(caspase 1、CASP1)、CD1c分子(CD1c molecule、CD1C)、含C型凝集素结构域9A(C-type lectin domain containing 9A、CLEC9A)和X-C基序趋化因子受体1(X-C motif chemokine receptor 1,XCR1)的表达水平;对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收集的LN患者和健康对照者(healthy control,HC)的肾组织进行scRNA-seq,并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参与细胞死亡模式失衡的关键细胞亚群;采用拟时序分析和配受体分析探究不同DC亚群的分化方向和细胞通信。采用瞬时转染技术分别在RAW264.7细胞中转染空质粒、空质粒+dsDNA(HSV-DNA)、空质粒+200 μmol/L叔丁基过氧化氢(tert-butyl-hydroperoxide,TBHP)、STING shRNA质粒、STING shRNA质粒+dsDNA(HSV-DNA)、STING shRNA质粒+200 μmol/L TBHP;采用Annexin V-mCherry和SYTOX Green染色检测各组细胞死亡情况;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各组CASP1、消皮素D(gasdermin D,GSDMD)、RIPK3和MLKL的活化情况。结果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SLE和LN患者存在3种细胞死亡模式的失衡:促炎型细胞焦亡和坏死性凋亡被激活,抗炎型细胞凋亡被抑制。其中的关键细胞亚群为DC亚群,并聚焦于CLEC9A+cDC1。免疫荧光法结果显示在外周血中SLE组DC中RIPK3、MLKL和CASP1表达水平较HC组DC升高;通过CLEC9A和XCR1标记肾组织中的cDC1,结果显示LN组cDC1的pMLKL和CASP1表达水平高于HC组。拟时序分析和配受体分析提示LN肾组织中CLEC9A+cDC1亚群存在外周循环起源。Annexin V-mCherry和SYTOX Green染色结果显示,在RAW264.7细胞中,与转染空质粒组相比,转染STING shRNA质粒组的死亡细胞数目减少;蛋白质印迹法结果显示与转染空质粒组相比,转染STING shRNA质粒组CASP1、GSDMD、RIPK3和MLKL的活化减少。结论本研究为CLEC9A+cDC1在SLE和LN的细胞死亡模式失衡中的作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细胞死亡失衡;树突状细胞;系统性红斑狼疮;狼疮肾炎;单细胞RNA测序   
      264
      |
      133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1746328 false
      发布时间:2024-07-03
    • 最新研究发现,肥胖相关性肾病患者和肥胖小鼠肾皮质组织中EGR3表达显著上调。EGR3通过抑制PRMT1/p-STAT3通路减轻足细胞炎症损伤,为肥胖相关性肾病治疗提供新策略。
      彭琳,孙晓滢,易璇,王舟琪,陈科
      2024, 49(3): 349-358. DOI: 10.11817/j.issn.1672-7347.2024.230394
      摘要:目的肥胖会导致肥胖相关性肾病(obesity related glomerulopathy,ORG),但其发病机制并不明确。本研究拟检测早期生长反应蛋白3(early growth response protein 3,EGR3)在ORG患者和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小鼠肾皮质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EGR3抑制棕榈酸(palmitic acid,PA)诱导的人足细胞炎症损伤的分子机制。方法收集排除其他疾病导致的肾损害并经组织病理学证实的ORG患者(n=6)和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小鼠的肾皮质组织(n=10)。使用150 μmol/L PA干预人和小鼠足细胞48 h;人足细胞中分别过表达或沉默EGR3。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6和IL-1β的含量;real-time RT-PCR检测EGR3、足细胞分子标志NPHS1(nephrosis 1)、NPHS2(nephrosis 2)、足糖萼蛋白(podocalyxin,PODXL)、平足蛋白(podoplanin,PDPN)mRNA的表达;RNA-seq检测人足细胞过表达EGR3并150 μmol/L PA干预后与对照组的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免疫共沉淀(co-immunoprecipitation,Co-IP)+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iquid chromatography tandem mass spectrometry,LC-MS)检测EGR3可能的相互作用蛋白质,并与RNA-seq的结果取交集;Co-IP验证EGR3与蛋白精氨酸甲基转移酶1(protein arginine methyltransferases 1,PRMT1)的相互作用;沉默EGR3和PRMT1抑制剂干预后检测PA诱导的足细胞培养液中IL-6和IL-1β的含量;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分别过表达或沉默EGR3后磷酸化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蛋白3(phosphorylated 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3,p-STAT3)的蛋白质表达。结果EGR3在ORG患者和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小鼠肾皮质组织中的表达均显著上调(均P<0.01), 150 μmol/L PA干预人和小鼠足细胞48 h后显著上调2种细胞EGR3的表达(均P<0.05)。人足细胞过表达或沉默EGR3分别抑制或促进PA干预后细胞培养液中IL-6和IL-1β的分泌,并分别上调或下调NPHS1、PODXL、NPHS2及PDPN的表达(均P<0.05)。RNA-seq结果显示共有988个DEGs,Co-IP+LC-MS共发现238个可能与EGR3相互作用的蛋白质,且Co-IP证实PRMT1为EGR3的相互作用蛋白质。PRMT1抑制剂能部分减少人足细胞沉默EGR3后PA诱导的IL-6及IL-1β的分泌(均P<0.05);此外,过表达或沉默EGR3负调控PRMT1及p-STAT3的表达。结论EGR3可能通过抑制PRMT1/p-STAT3通路减轻ORG足细胞炎症损伤。  
      关键词:早期生长反应蛋白3;棕榈酸;肥胖相关性肾病;足细胞;炎症因子   
      234
      |
      122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1745979 false
      发布时间:2024-07-03
    • 最新研究发现,腹膜透析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DUSP6水平高,提示不良心血管事件风险高,为预后判断提供新指标。
      郭宝珠,刘俊芬,韩小丽,李雅琪,田晓敏,靳鑫,卫志锋,刘圣君
      2024, 49(3): 359-366. DOI: 10.11817/j.issn.1672-7347.2024.230496
      摘要:目的不良心血管事件是腹膜透析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探究预警腹膜透析患者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指标对于其预后判断至关重要。本研究旨在评估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双特异性磷酸酶6(dual-specificity phosphatase 6,DUSP6)预警糖尿病肾病腹膜透析后不良心血管事件的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6至9月在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肾内科接受腹膜透析治疗的124例糖尿病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DUSP6水平。根据中位DUSP6水平将患者分为DUSP6高水平组和DUSP6低水平组。比较2组体重指数、血清白蛋白、超敏C反应蛋白和透析时长等的差异。用Pearson、Spearman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DUSP6的相关因素。随访了解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用Kaplan-Meier和Cox回归分析患者腹膜透析后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结果截至末次随访,33例(26.61%)患者发生了至少1次不良心血管事件。DUSP6高水平组的体重指数、透析时长和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均高于DUSP6低水平组,血清白蛋白水平低于DUSP6低水平组(均P<0.05)。DUSP6与血清白蛋白水平呈负相关(r=-0.271,P=0.002),与透析时长(rs=0.406,P<0.001)和超敏C反应蛋白(rs=0.367,P<0.001)均呈正相关。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显示:透析时长和超敏C反应蛋白均与DUSP6独立相关(均P<0.05)。DUSP6高水平组的累积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高于低水平组(46.67% vs 7.81%,P<0.001)。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腹膜透析患者低水平血清白蛋白(HR=0.836,95% CI 0.778⁓0.899)、高水平超敏C反应蛋白(HR=1.409,95% CI 1.208⁓1.644)和高水平DUSP6(HR=6.631,95% CI 2.352⁓18.693)是腹膜透析患者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透析时长和超敏C反应蛋白与糖尿病肾病腹膜透析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DUSP6独立相关。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DUSP6水平高提示患者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风险高。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腹膜透析;不良心血管事件;双特异性磷酸酶6;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132
      |
      118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1745980 false
      发布时间:2024-07-03
    • 最新研究发现,内质网应激和NLRP3炎症小体激活与急性肾损伤密切相关,为防治提供新思路。
      裴明欣,邓可,陈燕玲
      2024, 49(3): 367-376. DOI: 10.11817/j.issn.1672-7347.2024.230301
      摘要: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是临床常见的危急重症,主要临床症状为肾功能短时间内急剧下降。AKI的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尚未完全阐明。近年来研究发现,内质网应激(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ERS)和Nod样受体蛋白3(Nod-like receptor family pyrin domain containing 3,NLRP3)炎症小体的激活均与AKI的发生密切相关。肾脏受损时,肾细胞内环境稳态被破坏,ERS被激活,过度的ERS可引起肾细胞凋亡,导致AKI的发生。另外,NLRP3炎症小体可以介导宿主识别内源性和外源性危险信号分子,继而激活caspase-1、IL-1β和IL-18等,诱导炎症反应,促使肾细胞凋亡。在AKI的动物模型中,ERS标志物的表达水平升高会伴随NLRP3炎症小体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的升高,表明ERS可以调控NLRP3炎症小体的活化过程。阐明ERS和NLRP3炎症小体在AKI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有望为AKI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内质网应激;Nod样受体蛋白3炎症小体;急性肾损伤;未折叠蛋白反应   
      159
      |
      132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1746171 false
      发布时间:2024-07-03
    • 最新研究发现,铁死亡参与继发性肾脏病的发生发展,不同继发性肾脏病中铁死亡机制各异。深入研究铁死亡与继发性肾脏病关联,为诊疗、防治及预后评估提供理论依据,为探索新临床治疗靶点奠定基础。
      张钰浛,杨丽娜
      2024, 49(3): 377-384. DOI: 10.11817/j.issn.1672-7347.2024.230377
      摘要:继发性肾脏病是继发于其他基础疾病的一系列慢性肾脏病,主要表现为肾结构和功能异常、代谢紊乱,是导致终末期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具有发病率高、危害大等特点。铁是人体细胞中必需的金属元素,铁死亡是一种非传统形式的、铁依赖性的细胞死亡,其主要机制包括铁蓄积、脂质代谢紊乱、氨基酸代谢异常和抗氧化系统损伤。近年研究发现铁死亡参与继发性肾脏病的发生、发展,不同继发性肾脏病中铁死亡的发生机制不同。深入、系统地了解铁死亡与继发性肾脏病之间的关联及其特异性调控机制,可为继发性肾脏病的诊疗、防治及预后评估提供理论依据,为探索继发性肾脏病新的临床治疗靶点奠定基础。  
      关键词:铁死亡;继发性肾脏病;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狼疮肾炎   
      153
      |
      155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1746126 false
      发布时间:2024-07-03
    • 最新研究发现,肠道菌群与急性肾损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为防治提供新思路。
      陈天笑,常畅,侯豹,邱丽颖,孙海建,朱雪雪
      2024, 49(3): 385-391. DOI: 10.11817/j.issn.1672-7347.2024.230526
      摘要: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是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其发病率和病死率高、医疗费用昂贵且治疗手段有限。AKI可进一步转变为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最终进展为终末期肾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ESRD)。既往研究表明,创伤、药物的不良反应、手术等与AKI密切相关。随着进一步的深入探索,肠道菌群在AKI中的作用逐渐被揭示。AKI发生后,肠道菌群组成改变,肠道屏障破坏引发肠道免疫以及肠道细菌易位。同时,肠道菌群的代谢产物又可以加剧AKI的进展。因此,阐述肠道菌群参与AKI发生和发展的具体机制,有助于从肠道微生物角度为AKI的防治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急性肾损伤;肠道菌群;炎症;毒素;短链脂肪酸;益生菌;后生元;中药   
      187
      |
      145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1746247 false
      发布时间:2024-07-03

      论著

    • 最新研究发现,缺氧环境促进胃癌细胞凋亡和死亡,但可能降低化疗药物5-FU的疗效,为胃癌治疗提供新思路。
      周雅丽,沈翌飞,汪凯,李一凡,张静妍
      2024, 49(3): 392-399. DOI: 10.11817/j.issn.1672-7347.2024.230492
      摘要:目的缺氧是造成胃癌化学治疗(以下简称“化疗”)耐药的重要原因,但目前对单纯缺氧环境下胃癌的生长情况了解甚少,本研究通过观察缺氧对胃癌细胞生长的影响,探讨缺氧环境中胃癌细胞对化疗药物5-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5-FU)的反应。方法设置缺氧(1%氧气)及常规空气环境,将胃癌细胞MKN45分别置于上述环境中培养,同时设立化疗药物5-FU干预组。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ell counting kit-8,CCK-8)法、JC-1线粒体膜电位法及Annexin-V/PI双染法检测不同氧含量环境中、不同干预组胃癌细胞的增殖及凋亡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的改变,在电镜下观察细胞线粒体变化情况。结果不加5-FU干预的情况下,缺氧组与常氧组相比,JC-1线粒体膜电位法、Annexin-V/PI双染法及CCK-8检测结果显示胃癌细胞早期凋亡、晚期凋亡率更高,细胞死亡率更高;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细胞周期被阻止在G0/G1期,不进展;电镜结果显示线粒体破坏更严重。而在加入5-FU干预的情况下,缺氧组与常氧组相比,凋亡率低,细胞周期更易进展,线粒体破坏更少。结论缺氧环境促进胃癌细胞凋亡甚至死亡,但是缺氧环境对化疗药物5-FU的起效产生反作用,可能是造成5-FU化疗耐药的因素。  
      关键词:缺氧;胃癌;5-氟尿嘧啶   
      141
      |
      149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9002632 false
      发布时间:2024-07-03
    • 据最新研究,中国慢性高血压合并妊娠糖尿病孕妇比例增多,不良妊娠结局风险增加。研究分析了患病率及影响妊娠结局的危险因素,为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颜雪梅,肖霞,孔繁娟,陈立章
      2024, 49(3): 400-407. DOI: 10.11817/j.issn.1672-7347.2024.230596
      摘要:目的随着中国生育政策全面放开、女性妊娠年龄逐步提高、育龄期超重和肥胖比例逐步增加,慢性高血压(chronic hypertension,CHTN)合并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的孕妇比例呈现增多趋势,发生不良妊娠结局风险显著增加。本研究拟分析CHTN及其合并GDM的患病率,并比较二者的不良妊娠结局,旨在为制订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根据2016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期间共378 366例大型孕妇队列,筛选出CHTN孕妇1 418例,其中单纯CHTN 1 027例,CHTN合并GDM 391例。应用SAS9.4统计分析孕妇的基本情况、临床资料和妊娠结局,并分析影响CHTN及其合并GDM患者妊娠结局的危险因素。结果妊娠合并CHTN的患病率为3.8‰,CHTN合并GDM的患病率为1.0‰。CHTN合并GDM患者占所有CHTN孕妇总数的27.57%(391/1 418)。母亲年龄,妊娠次数,产次,既往剖宫产次数,入队列时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动脉压在CHTN合并GDM与单纯CHTN 2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调整孕妇年龄、妊娠次数、产次等可能的混杂因素后,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HTN合并GDM孕妇发生剖宫产的危险是CHTN孕妇的1.348倍(OR=1.348,95% CI 1.043~1.741),发生胎盘粘连的危险是CHTN孕妇的2.029倍(OR=2.029,95% CI 1.190~3.462),发生子痫前期的危险是CHTN孕妇的1.540倍(OR=1.540,95% CI 1.101~2.152),结局为巨大儿的危险是CHTN孕妇的2.670倍(OR=2.670,95% CI 1.398~5.100)。结论CHTN孕妇合并GDM的风险较高,CHTN合并GDM患者的妊娠结局与仅患有CHTN的孕妇在剖宫产、胎盘粘连、子痫前期及巨大儿发生方面存在差异。CHTN合并GDM患者的孕期保健,特别是其血压及血糖的管理更需要重点关注。  
      关键词:慢性高血压;妊娠期糖尿病;妊娠结局;前瞻性队列研究   
      126
      |
      140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1746106 false
      发布时间:2024-07-03
    • 最新研究揭示,中国中青年肥胖与早发血管老化紧密相关,为心血管疾病预防提供新视角。研究表明,18至40岁及50至60岁人群中,内脏脂肪指数与血管老化显著相关,而40至50岁人群中腰围与血管老化关系密切。
      赵琳琳,崔曼,李亚培,李莹,缪汝佳,王建刚,周辉
      2024, 49(3): 408-416. DOI: 10.11817/j.issn.1672-7347.2024.230361
      摘要:目的中国中青年肥胖率逐年升高,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呈年轻化趋势。然而,肥胖是否与早发血管老化(early vascular aging,EVA)相关目前尚未见报道。本研究旨在分析中青年健康体检人群肥胖与EVA的相关性,为心血管疾病的预防提供参考。方法纳入2020年1至12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完成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rachial-ankle pulse wave velocity,baPWV)测量的15 464名18~59岁中青年健康体检者,并选择其中血压正常且无心血管风险因素的1 965名受检者作为健康人群。根据健康人群各年龄段男性和女性的baPWV值,计算得到用于判断各年龄段男性和女性EVA的baPWV界值。按照年龄和性别进行分组,统计中青年健康体检人群中符合EVA标准的人数,并计算所占百分比。分别比较男性/女性EVA组和非EVA组之间肥胖指标[内脏脂肪指数(visceral adiposity index,VAI)、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腰围(waist circumference,WC)]的差异。以EVA作为因变量,分别将VAI、BMI、WC作为自变量纳入Logistic模型,分别分析校正其他影响因素前后各肥胖指标与EVA的相关性;并进一步分析各年龄段各肥胖指标与EVA的相关性。结果在健康体检人群中,不同年龄组男性EVA检出率1.65%~10.92%,女性EVA检出率1.16%~10.50%;随年龄增加,男性、女性EVA检出率均呈上升趋势;且除40~<50岁年龄组,其他年龄组男性EVA检出率均高于女性。不管是男性或女性,EVA组肥胖指标VAI、BMI、WC均明显高于非EVA组(均P<0.01)。在对其他影响因素进行校正前后,VAI、WC均与EVA相关(均P<0.05)。在未校正其他影响因素时,BMI为EVA的危险因素(P<0.01),而在校正其他影响因素后,BMI与EVA的相关性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校正其他影响因素后,18~<40岁、50~<60岁年龄组VAI与EVA的相关性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BMI、WC与EVA的相关性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在40~<50岁年龄组,VAI、BMI与EVA的相关性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WC与EVA的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8~<40岁、50~<60岁中青年人群VAI与EVA的发生密切相关,40~<50岁中青年人群WC与EVA的发生密切相关。  
      关键词:中青年;早发血管老化;肥胖;心血管疾病;内脏脂肪指数;体重指数;腰围   
      101
      |
      129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1746346 false
      发布时间:2024-07-03
    • 据最新研究,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检测与肾移植排斥反应相关,有助于预测和诊断。
      罗帅宇,聂曼华,宋磊,谢益欣,钟明达,谭书波,安荣,李潘,谭亮,谢续标
      2024, 49(3): 417-425. DOI: 10.11817/j.issn.1672-7347.2024.230543
      摘要:目的排斥反应一直是限制移植肾存活的最重要因素。移植肾病理活检是排斥反应诊断的金标准,但因其局限性并不能作为常规监测手段。近来,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检测已成为评估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手段,然而其在肾移植领域的应用价值和策略有待探究;此外,常规检验参数的新开发利用也是探索肾移植疾病诊断策略和预测模型的重要手段。本研究旨在结合血常规,探究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与T细胞介导的排斥反应(T cell-mediated rejection,TCMR)和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antibody-mediated rejection,ABMR)的相关性及其协助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至12月就诊于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且符合纳入标准的154例肾移植受者的基本资料以及临床资料。根据排斥反应是否发生及其类型分为稳定组、TCMR组和ABMR组。比较3组的基本资料,并将TCMR组和ABMR组排斥反应治疗前的移植肾功能、血常规和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数据与稳定组进行比较。结果稳定组、TCMR组和ABMR组在免疫抑制维持方案、移植肾来源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ABMR组的肾移植术后时间显著长于稳定组(P<0.001)和TCMR组(P<0.05)。在移植肾功能方面,ABMR组的血肌酐值均高于稳定组和TCMR组(均P<0.01),并且TCMR组也高于稳定组(P<0.01);TCMR组和ABMR组的尿素氮均显著高于稳定组(均P<0.01),而TCMR组和ABMR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CMR组和ABMR组的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均低于稳定组(均P<0.01)。在血常规方面:ABMR组的血红蛋白、红细胞数和血小板数均低于稳定组(均P<0.05);TCMR组的中性粒细胞比例和数量均高于稳定组(均P<0.05),ABMR组的中性粒细胞比例高于稳定组(P<0.05);TCMR组的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和数量均低于稳定组和ABMR组(均P<0.05);TCMR组和ABMR组的嗜碱性粒细胞比例和数量、淋巴细胞比例和数量均低于稳定组(均P<0.05);稳定组、TCMR组和ABMR组的单核细胞比例和数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淋巴细胞亚群方面:TCMR组和ABMR组的CD45+细胞和T细胞数均低于稳定组(均P<0.05);TCMR组的CD4+ T细胞数、NK细胞数和B细胞数均低于稳定组(均P<0.05);稳定组、TCMR组和ABMR组在T细胞比例、CD4+ T细胞比例、CD8+ T细胞比例和数量、CD4+/CD8+ T细胞比值、NK细胞比例、B细胞比例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排斥反应的发生导致移植肾功能受损,同时会伴有肾移植受者血常规、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部分指标的特征性变化。TCMR和ABMR发生时血常规、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部分指标改变特点的不同可能有助于预测和诊断排斥反应以及二者的鉴别。  
      关键词:肾移植;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T细胞介导的排斥反应;血常规;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   
      150
      |
      97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1746245 false
      发布时间:2024-07-03
    • 最新研究揭示,超重肥胖儿童体内铁水平过高可能增加非酒精性脂肪肝病风险,而铜、锌、钙、镁等元素与该病风险无关。
      黄智航,罗米扬,戴文,姚珍珍,欧阳思思,徐宁安,周海湘,李雄伟,钟燕,罗家有
      2024, 49(3): 426-434. DOI: 10.11817/j.issn.1672-7347.2024.230274
      摘要:目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超重肥胖儿童中常见的一种代谢性疾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阐明,缺乏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手段。本研究旨在分析6~17岁超重肥胖儿童全血铜、锌、钙、镁、铁与NAFLD的关联,为超重肥胖儿童NAFLD的预防和早期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通过问卷调查收集于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湖南省儿童医院就诊的超重肥胖儿童的相关资料,采集受试者凌晨空腹血并检测血糖、血脂、微量元素等指标。将超重肥胖儿童分为单纯超重肥胖组(n=400)和NAFLD组(n=202);根据ALT水平,将NAFLD组划分为单纯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NAFL)组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组2个亚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全血铜、锌、钙、镁、铁与NAFLD、NAFL和NASH之间的关联。结果共纳入602名研究对象,其中73.6%为男性,年龄为10(9,11)岁,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为24.9(22.7,27.4) kg/m2。组间比较结果显示:NAFLD组的年龄、BMI、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谷丙转氨酶(alanine transaminase,ALT)、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均高于单纯超重肥胖组,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 lipoprotein,HDL)低于单纯超重肥胖组;NAFL组的年龄、BMI、DBP、SBP、ALT、AST均高于单纯超重肥胖组,HDL低于单纯超重肥胖组;NASH组的年龄、BMI、DBP、SBP、TG、LDL、ALT、AST均高于单纯超重肥胖组,HDL低于单纯超重肥胖组(均P<0.017)。根据各微量元素水平划分为四分位组,在调整混杂因素年龄、性别、BMI、血压、TG、HDL、LDL后,与最低分位组相比,铁元素最高分位组NAFLD的OR值为1.79(95% CI 1.07~3.00),铜、锌、钙、镁元素与NAFLD均不存在关联。NAFLD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在调整混杂因素后,铁元素最高分位组NAFL的OR值为2.21(95% CI 1.26~3.88),未发现铁与NASH以及铜、锌、钙、镁与NAFL或NASH之间的关联。结论铁水平过高增加超重肥胖儿童NAFLD(更有可能是NAFL)的患病风险,而铜、锌、钙、镁等与超重肥胖儿童NAFLD的患病风险无关。  
      关键词:超重肥胖;儿童;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微量元素   
      118
      |
      112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1746173 false
      发布时间:2024-07-03
    • 最新研究发现,款冬花的止咳活性成分群包括异绿原酸C、异绿原酸A、绿原酸、异绿原酸B、异槲皮苷、芦丁等6种成分,为揭示其止咳药效物质基础提供了重要依据。
      吴笛,蔺晓源,刘凯,宁杭,罗文汇,赵光发
      2024, 49(3): 435-446. DOI: 10.11817/j.issn.1672-7347.2024.230344
      摘要:目的款冬花具有止咳化痰的作用,以止咳为主。研究显示款冬花的某些成分可能与止咳作用相关,另有某些成分被证实具有止咳活性,但款冬花止咳药效的物质基础尚未阐明。本研究通过对款冬花提取物的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与止咳作用进行谱效相关分析,旨在阐明款冬花的止咳活性成分群。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10批款冬花提取物的指纹图谱并获得其化学成分数据;选用豚鼠作为实验动物,采用枸橼酸引咳法获得10批款冬花提取物的止咳药效数据。将SPF级健康雄性Hartley豚鼠随机分为S1~S10组、阳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共12组),每组10只,S1~S10组分别给予款冬花提取物S1~S10(4 g/kg),阳性对照组给予枸橼酸喷托维林(10 mg/kg),空白对照组给予纯化水,各组连续给药5 d,将豚鼠置于5 L容积的密闭广口瓶内,用超声雾化器以最大喷雾力度喷入17.5%的枸橼酸并持续0.5 min,记录每只豚鼠的咳嗽潜伏期和5 min内咳嗽次数。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和偏最小二乘回归对款冬花提取物的化学成分数据和止咳药效数据进行谱效相关分析,预测款冬花的止咳活性成分群。对预测的款冬花止咳活性成分群进行等效性验证:将SPF级健康雄性Hartley豚鼠随机分为S9组、活性成分群组、阳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共4组),每组10只,S9组给予款冬花提取物S9(4 g/kg),活性成分群组给予预测的止咳活性成分组合物(剂量相当于4 g/kg的款冬花提取物S9),阳性对照组给予枸橼酸喷托维林(10 mg/kg),空白对照组给予纯化水,各组连续给药5 d,动物造模和药效指标观察同前。结果共建立10批款冬花提取物的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并获得14个主要共有峰的峰面积数据;获得10批款冬花提取物的止咳药效数据。与空白对照组比较,阳性对照组及S1、S2、S3、S4、S6、S7、S8、S9、S10组的咳嗽潜伏期加长(均P<0.01),阳性对照组及S1、S2、S4、S6、S8、S9、S10组的5 min内咳嗽次数减少(均P<0.05)。谱效相关分析显示:异绿原酸C、异绿原酸A、绿原酸、异绿原酸B、异槲皮苷、芦丁6种成分对款冬花止咳作用的贡献度较高,初步判断为款冬花的止咳活性成分群。等效性验证显示:S9组、活性成分群组的2个药效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证实异绿原酸C、异绿原酸A、绿原酸、异绿原酸B、异槲皮苷、芦丁为款冬花的止咳活性成分群。结论谱效相关分析结合等效性验证可用于款冬花止咳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款冬花发挥止咳作用是多成分共同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款冬花;指纹图谱;止咳作用;谱效关系;活性成分群   
      88
      |
      140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5165020 false
      发布时间:2024-07-03

      综述

    • 最新研究发现,肠道菌群代谢产物氧化三甲胺(TMAO)可能通过多种机制增加缺血性脑卒中(Stroke)风险,加剧神经损伤,增加复发风险,并成为卒中后认知障碍的独立预测因素。通过中药、饮食管理等降低血浆TMAO水平,有望为预防和治疗脑卒中提供新思路。
      付钰,侯晓倩,冯梓芸,冯会越,李丽
      2024, 49(3): 447-456. DOI: 10.11817/j.issn.1672-7347.2024.230427
      摘要: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是一类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脑血管疾病。肠道菌群作为中间介质在大脑与肠道之间起到双向调节的关键作用。近年来,氧化三甲胺(trimethylamine N-oxide,TMAO)作为肠道菌群代谢产物在心血管疾病中受到广泛关注。高TMAO水平可能通过影响IS的危险因素如动脉粥样硬化、心房颤动、高血压和2型糖尿病增加IS发生风险。TMAO加剧IS患者神经功能的损伤,增加IS复发风险,而且是患者卒中后认知障碍(post-stroke cognitive impairment,PSCI)的独立预测因素。目前的研究认为,TMAO的作用机制包括损伤血管内皮功能、促进泡沫细胞形成、影响胆固醇代谢和增强血小板反应性等。通过中药、饮食管理、维生素和益生菌的合理应用等治疗方式降低血浆TMAO水平,可预防和治疗IS。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氧化三甲胺;肠道菌群   
      143
      |
      155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1746205 false
      发布时间:2024-07-03
    • 在心脏骤停后综合征领域,专家探讨了贫血的机制及治疗进展,为改善患者预后提供指导。
      彭祥,莫晓叶,李湘民
      2024, 49(3): 457-466. DOI: 10.11817/j.issn.1672-7347.2024.230497
      摘要:心脏骤停是一种常见且致命的紧急情况。近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心脏骤停患者发生贫血与高病死率及神经功能预后差密切相关。在心脏骤停后综合征(post-cardiac arrest syndrome,PCAS)患者中普遍存在贫血,但具体发病机制不清。机制可能涉及多种因素,包括促红细胞生成素产生减少、氧化应激/炎症反应、胃肠道缺血性损伤、铁调素异常、医源性失血及营养不良等,可通过输血,给予促红细胞生成素,抗炎,抗氧自由基,补充造血原料,保护胃肠道黏膜,使用铁调素抗体及拮抗剂等措施来改善心脏骤停后相关性贫血。因此,探讨心脏骤停后相关性贫血的机制及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对于改善贫血导致的继发性脑损伤以及心脏骤停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心脏骤停;贫血;氧化应激/炎症反应;铁调素;胃肠道缺血性损伤   
      149
      |
      149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6306494 false
      发布时间:2024-07-03
    • 最新研究发现,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的构象变化是氧气运输的关键,内源性和外源性调节剂的应用为研究缺氧供氧问题和治疗镰状细胞病提供了新思路。
      尹紫悦,李豆豆,郭茜文,王荣,李文斌
      2024, 49(3): 467-475. DOI: 10.11817/j.issn.1672-7347.2024.230199
      摘要:红细胞是人体内血液运输氧气最主要的媒介,其功能主要是由血红蛋白(hemoglobin,Hb)的构象变化实现的。Hb是由4个亚单位组成的四聚体,HbA是健康成人中主要的Hb,以紧张态(T态)和松弛态(R态)2种形式存在。Hb构象的内源性调节器包括2,3-双磷酸甘油酸、二氧化碳、质子和氯化物等,外源性调节器包括肌醇六磷酸、肌醇三焦磷酸、苯扎贝特、尿素衍生物L35、香兰素等,其作用机制各不相同。Hb构象调节剂的应用为研究缺氧供氧问题和治疗镰状细胞病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血红蛋白;变构调节器;氧亲和力;抗缺氧   
      120
      |
      134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1746272 false
      发布时间:2024-07-03
    • 最新研究发现,一氧化碳呼气试验在检测红细胞寿命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已在血液病和非血液系统疾病中广泛应用,为疾病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参考。
      黄诗晋,杨洁,杨永宾,李杰
      2024, 49(3): 476-481. DOI: 10.11817/j.issn.1672-7347.2024.230405
      摘要:红细胞寿命(red blood cell survival,RBCS)检测技术有2种:一种是红细胞标记试验,另一种是一氧化碳(carbon monoxide,CO)呼气试验,前者存在测量时间长、操作繁琐等缺点;而后者具有简单、便捷、价格适中,以及可动态监测治疗前后RBCS变化等优点,目前已在临床上逐步开展。RBCS不仅应用于多发性骨髓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淋巴瘤、地中海贫血等血液系统病,还可应用于2型糖尿病和慢性肾脏病等非血液系统疾病;可辅助诊断、指导治疗、评估药物治疗效果、预测疾病的进展。  
      关键词:红细胞寿命;一氧化碳呼气试验;贫血;临床应用   
      136
      |
      145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9331770 false
      发布时间:2024-07-03
    • 在盆底功能障碍治疗领域,专家总结了辅助器具的种类、作用机制和应用情况,为患者个性化选择提供指导。
      许煜婷,严文广,李旭红
      2024, 49(3): 482-490. DOI: 10.11817/j.issn.1672-7347.2024.230532
      摘要:盆底功能障碍是一种常见的临床问题,可引起膀胱和肠道功能障碍(如尿失禁、尿潴留、粪失禁等)、盆腔器官脱垂、性功能障碍等症状。盆底康复辅助器具是盆底功能障碍治疗中的重要工具。然而,目前对于盆底功能障碍辅助器具疗效和作用机制的了解尚有限,且针对不同类型的盆底功能障碍如何选用合适的辅助器具缺乏规范性。为帮助盆底功能障碍患者个性化地选择适合的盆底康复辅助器具,有必要对现有辅助器具的种类、作用机制和应用情况进行总结。根据盆底康复辅助器具的作用机制和目标功能,可以将其主要分为3类:第1类是改善盆底功能的辅助器具,如阴道哑铃、阴道卫生棉条和阴道扩张器,旨在增强盆底肌肉力量,改善尿道括约肌、阴道括约肌和肛门括约肌的收缩能力,从而改善失禁症状;第2类是阻塞机械出口的辅助器具,如子宫托、尿道栓、失禁垫、失禁裤、肛门塞和阴道肠道控制系统,直接或间接防止失禁渗漏;第3类是出口引流的辅助器具,如导尿管和肛门排泄物收集装置,协助患者有效导出尿液、粪便等废物,预防失禁渗漏。通过对现有盆底康复辅助器具的总结,可以为盆底功能障碍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并帮助其选择适合的盆底康复辅助器具。  
      关键词:盆底功能障碍;盆底康复辅助器具;盆底功能;出口阻塞;出口引流   
      140
      |
      139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1745977 false
      发布时间:2024-07-03

      临床病例讨论

    •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成功诊断一例罕见X-连锁肌小管肌病新生儿,通过基因检测发现新发突变基因,为早期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胡勇,黄希
      2024, 49(3): 491-496. DOI: 10.11817/j.issn.1672-7347.2024.230450
      摘要:X-连锁肌小管肌病(X-linked myotubular myopathy,XLMTM)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肌病。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于2021年2月收治1例临床表现为肌张力低下、伴有特殊面容、需持续呼吸机辅助通气的男性新生儿,36+2周早产,出生后出现呼吸困难及治疗后撤机困难,伴有四肢肌张力低下、吞咽功能障碍及特殊外貌特征(四肢细长、面部狭长、高腭弓、双手垂腕、阴囊空虚、细长指/趾等),经基因检测确诊为XLMTM。其全外显子家系测序结果提示父亲、外公、外婆均无变异,母亲存在杂合变异,致病突变为MTM1(OMIM:300415),染色体位置为chrX-150649714,核苷酸变化为c.868-2A>C。该患儿具有典型的外貌特征,且经基因检测发现为新发的突变基因。对存在肌张力异常及特殊面容的患儿,早期进行基因检测对准确诊断XLMTM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X-连锁肌小管肌病;MTM1基因;基因突变;新生儿   
      119
      |
      119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1745981 false
      发布时间:2024-07-03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