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川崎病是儿童中最常见的自身免疫性血管炎综合征,是一种多基因复杂性疾病。IL-17是近年来发现的前炎症细胞因子家族成员,有很强的促炎作用,能参与各种急、慢性炎症反应。本研究旨在探讨IL-17A基因rs3819025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川崎病易感性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纳入符合诊断标准的120例川崎病患者(川崎病组)和120例健康儿童(对照组),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和DNA直接测序法检测2组人群基因多态位点单核苷酸基因多态性。结果IL-17A基因rs3819025位点在川崎病组中GG、GA、AA基因型频率分别为82.5%、17.5%、0,对照组中GG、GA、AA基因型频率分别为72.5%、22.5%、5.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524,P=0.023);川崎病组与对照组的G、A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91.25%、8.75%和83.75%、16.2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71,P=0.013)。川崎病组中合并冠状动脉损伤患者的GG、GA基因型分布频率分别为88.46%、11.54%,G、A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94.23%、5.77%,川崎病组中无冠状动脉损伤患者的GG、GA基因型分布频率分别为78.72%、21.28%,G、A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89.36%、10.64%。川崎病组合并冠状动脉损害与无冠脉损伤的患者比较,rs3819025的GG、GA基因型和G、A等位基因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有A等位基因比无A等位基因的儿童患川崎病的风险高2.023倍(χ2=6.171,P=0.013;OR=2.023,95% CI 1.151~3.557)。结论IL-17A基因rs3819025位点基因多态性与川崎病的发病存在关联性,A等位基因可能是川崎病发病的风险因素。
摘要:目的心房颤动(以下简称“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Cox迷宫IV手术是外科治疗房颤的常用手术方法,目前Cox迷宫IV手术后患者房颤复发的风险因素尚不明确。近年来,机器学习算法在提高诊断准确率、预测患者预后和个性化治疗策略方面显示出巨大潜力。本研究旨在评估Cox迷宫IV手术治疗慢性瓣膜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的疗效,使用机器学习算法识别心房颤动复发的潜在风险因素,构建Cox迷宫IV手术后房颤复发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纳入2012年1月至2019年12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和陆军军医大学附属新桥医院符合条件的慢性瓣膜病合并房颤且行瓣膜手术合并Cox迷宫IV手术患者555例,年龄为(57.95±7.96)岁,根据患者术后房颤复发情况分为房颤复发组(n=117)和房颤未复发组(n=438)。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窦性心律维持率,构建9个机器学习模型,包括随机森林、梯度提升决策树(gradient boosting decision tree,GBDT)、极限梯度提升(extreme gradient boosting,XGBoost)、引导聚集算法、logistic回归、类别提升(categorical boosting,CatBoost)、支持向量机、自适应增强和多层感知机。使用五折交叉验证和模型评估指标评估模型性能,评估指标包括准确度、精确度、召回率、F1分数和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筛选出2个表现最佳的模型进行进一步分析[包括特征重要性和沙普利加和解释(Shapley additive explanations,SHAP)]来识别房颤复发风险因素,以此构建房颤复发风险预测模型。结果患者术后5年窦性心律维持率为82.13%(95% CI 78.51%~85.93%)。9个机器学习模型中,XGBoost和CatBoost模型表现最好,AUC分别为0.768(95% CI 0.742~0.786)和0.762(95% CI 0.723~0.801),且在9个模型中有较高的准确率、精确率、召回率和F1值。特征重要性和SHAP分析显示房颤病史时长、术前左室射血分数、术后心律、术前左心房内径、术前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术前心率和术前白细胞计数等是房颤复发的重要因素。结论Cox迷宫IV手术治疗房颤具有良好的窦性心律维持率,本研究通过机器学习算法成功识别多种Cox迷宫IV手术后房颤复发风险因素,成功构建2个房颤复发风险预测模型,可能有助于临床决策和优化房颤的个体化手术管理。
摘要:目的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anomalous left coronary artery from the pulmonary artery,ALCAPA)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冠状动脉畸形,临床漏诊及误诊率高,目前鲜见ALCAPA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及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影像特点的相关报道,本研究旨在总结ALCAPA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及冠状动脉CTA影像特征,提升临床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收集2013年1月1日至2023年2月1日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收治的24例ALCAPA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左、右冠状动脉侧支循环情况分为婴儿型(7例)和成人型(17例),比较两型患者的临床表现及CTA影像特点。结果24例ALCAPA综合征患者的男女比例为1꞉5,婴儿型中位发病年龄为3.22个月,成人型中位发病年龄为22.0岁。婴儿型早期即出现左心功能不全的症状;而成人型临床表现多样,7例患者无症状因体检发现心脏杂音而就诊,6例患者出现慢性心肌缺血症状,2例患者出现恶性心律失常。CTA示11例患者左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左后窦;7例婴儿型患者均出现左心扩大、左室肥厚、左心功能下降,左、右冠状动脉间缺乏侧支循环,冠状动脉管径正常。17例成人型患者均出现冠状动脉扩张、迂曲及发达的侧支循环;7例成人型患者左心功能保留。结论两型ALCAPA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不同,CTA表现具有特征性,可作为ALCAPA综合征明确诊断、分型、手术评估及术后随访的手段。
摘要:目的高甘油三酯血症性急性胰腺炎(hypertriglyceridemic acute pancreatitis,HTG-AP)是消化系统常见的急重症之一,其发病率逐年攀升,且有年轻化、重症化趋势,早期识别重症患者并及时干预有利于改善预后。凝血和纤溶系统功能紊乱在HTG-AP病程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凝血功能相关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分别属于外源性和内源性凝血系统的敏感性判断指标。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是具有凝血功能的急性反应性蛋白质。D-二聚体是凝血和纤溶系统异常的敏感性判断指标。本研究旨在探讨HTG-AP患者凝血指标和D-二聚体水平变化及其预测疾病严重程度的价值。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重庆大学附属江津医院(重庆市江津区中心医院)收治的189例HTG-AP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病史、合并症、病因及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价II(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 II,APACHE II)评分。根据疾病严重程度将患者分为轻度HTG-AP组和重度HTG-AP组。检测2组凝血指标(PT、APTT和FIB)、D-二聚体和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变化。对2组患者凝血指标、D-二聚体水平及病情严重程度(CRP水平、APACHE II评分)进行比较。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对上述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单因素和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寻找HTG-AP重症化的独立危险因素;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分析PT、FIB、D-二聚体对HTG-AP病情严重程度的预测价值。结果轻度HTG-AP组和重度HTG-AP组患者性别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年龄、复发占比及合并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患者的基本情况相似,具有可比性。重度HTG-AP组患者PT、FIB和D-二聚体较轻度HTG-AP组患者均明显增加(均P<0.001),2组患者APTT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HTG-AP组患者CRP水平、APACHE II评分均显著高于轻度HTG-AP组患者(均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凝血指标PT、FIB和纤溶系统指标D-二聚体分别与CRP、APACHE II评分呈正相关(均P<0.05),患者APTT与CRP、APACHE II评分均无相关性(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患者PT延长、D-二聚体水平升高均是HTG-AP重症化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PT预测HTG-AP重症化的AUC为0.764(95% CI 0.690~0.837,P<0.001),当PT>14.40 s时,其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3.07%、79.03%、59.42%和80.00%。FIB预测HTG-AP重症化的AUC为0.669(95% CI 0.588~0.751,P<0.001),当FIB>4.18 g/L时,其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1.53%、70.17%、49.38%和76.85%。D-二聚体预测HTG-AP重症化的AUC为0.753(95% CI 0.680~0.826,P<0.001),当D-二聚体>1.28 μg/mL时,其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3.84%、66.12%、53.33%和82.82%。PT联合D-二聚体预测HTG-AP重症化的AUC为0.797。结论HTG-AP患者早期凝血和纤溶系统存在异常,PT、FIB、D-二聚体水平随着病情加重而升高,并且与疾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PT延长、D-二聚体水平升高是HTG-AP重症化的独立危险因素,PT和D-二聚体水平可能是早期预测HTG-AP疾病严重程度的实验室指标。
摘要:目的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患者规律透析治疗达3个月以上称为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遵从医嘱按时、按量和规律服药的程度称为用药依从性,对MHD患者病情的控制和生活质量的提高至关重要。独居、缺乏子女沟通及自我忽视是老年人用药依从性的危险因素,在自我忽视的老年人中普遍存在药物使用不当的行为。家庭复原力是指家庭面对困境时通过内部/外部资源保持家庭结构稳定的能力,其作为家庭信念、互动方式、问题解决、情感交流的综合体现,能够反映家庭对于老年人的支持,起到积极的心理调节作用。本研究通过对MHD老年患者进行问卷调查,探究其家庭复原力、自我忽视和用药依从性之间的关系,旨在为临床提高MHD老年患者用药依从性的干预水平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方法选取2021年7月至12月在湖南省血液透析中心就诊的MHD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情况调查问卷、家庭复原力问卷(Family Resilience Questionnaire,FRQ)、老年人自我忽视量表(Scale of the Elderly Self-Neglect,SESN)、Morisky用药依从性问卷(Morisky Medication Adherence Scale-4,MMAS-4)对632名MHD老年患者进行调查,了解其家庭复原力、老年人自我忽视和用药依从性的情况。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索三者之间的相关性;采用AMOS 24.0构建中介效应模型;采用Bootstrap中介效应检验法检验三者的中介效应关系。结果问卷调查结果表明:MHD老年患者的FRQ、SESN及MMAS-4得分分别为(78.60±12.49),(7.99±5.60)及(5.93±1.40)分,用药依从率为18.8%。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家庭复原力与老年人自我忽视呈显著负相关(r=-0.432,P<0.001),与用药依从性呈显著正相关(r=0.169,P<0.001);老年人自我忽视与用药依从性呈显著负相关(r=-0.217,P<0.001)。中介效应分析结果表明:家庭复原力对用药依从性的总效应显著(β=0.214,95% CI 0.121~0.313,P<0.001),直接效应不显著(β=0.058,95% CI -0.073~0.187,P>0.05);自我忽视在家庭复原力与用药依从性间起主要中介效应(β=0.156,95% CI 0.088~0.240,P<0.001)。结论家庭复原力、老年人自我忽视与用药依从性都显著相关,MHD老年患者家庭复原力主要通过自我忽视的中介效应间接影响用药依从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