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先天性低促性腺激素性性腺功能减退症(congenital hypogonadotropic hypogonadism,CHH)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疾病,由于下丘脑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合成、分泌或信号转导缺陷引起先天性性腺发育不良。CHH以青春期发育延迟或缺乏、性激素及促性腺激素水平低下为主要表现,同时可能伴有其他临床表型。一部分CHH患者伴有嗅觉丧失或低下,被称为卡尔曼综合征(Kallmann syndrome,KS)。ANOS1基因是第一个被发现的CHH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其突变可导致X-连锁隐性遗传的CHH。本研究拟通过分析CHH患者中ANOS1的基因突变图谱以及临床表型和基因型的关系,为CHH的遗传学诊断奠定基础。方法利用全外显子组测序(whole exome sequencing,WES)的方法筛选来自中国的165名男性CHH患者中ANOS1基因的罕见变异(rare sequencing variants,RSVs)。利用Polyphen2、Mutation tastaster、SIFT和CADD(Combined Annotation Dependent Depletion)4种常见的生物信息学工具预测编码区变异的功能,基于神经网络的剪接位点预测(Splice Site Prediction by Neural Network,NNSPLICE)软件对检测到的内含子区的RSVs进行注释,并利用美国医学遗传学和基因组学学院(American College of Medical Genetics and Genomics,ACMG)遗传变异分类标准与指南判断ANOS1 RSVs是否具有致病性。初步建立中国人群CHH患者ANOS1的遗传突变谱,通过收集部分患者详细的临床资料,建立临床表型和基因型的相关性。结果WES分析显示165名CHH患者中17例患者发生了ANOS1突变,突变频率为10.3%。在17名CHH患者中共检测到13个ANOS1 RSVs,包括5个无义突变(p.T76X、p.R191X、p.W257X、p.R262X和p.W589X),2个剪切位点突变(c.318+3A>C和c.1063-1G>C)和6个错义突变(p.N402S、p.N155D、p.P504L、p.C157R、p.Q635P及p.V560I)。在17名携带ANOS1 RSVs的患者中,很多同时伴有其他临床表型,其中最常见的为隐睾(10/17),其次是单侧肾脏发育不全(3/17),牙齿发育不全(3/17)和联带运动(3/17)。利用ACMG对上述检测到的ANOS1 RSVs进行分析,8个RSVs包括p.T76X、p.R191X、p.W257X、p.R262X、p.W589X、c.318+3A>C、c.1063-1G>C和p.C157R被预测为致病性或可能致病性的罕见突变,且携带这些突变的患者经过临床检查全部伴随其他临床表型;然而,在携带其他被预测为非致病性(不确定性或可能良性)的ANOS1 RSVs患者中,只有1例患者同时伴随其他临床表型,且这些患者中大部分同时伴有其他CHH致病基因的RSVs。结论初步建立了中国人群CHH患者的ANOS1基因突变谱及基因型-表型相关性。携带致病性或可能致病性ANOS1 RSV的CHH患者往往伴随其他表型。单纯非致病性ANOS1 RSV可能不足以引起CHH,但它们可能与其他CHH致病基因突变一起发挥作用,导致该疾病的发生。
摘要:目的股骨头坏死(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ONFH)又被称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多数患者并发脂肪代谢紊乱。本研究探讨不同亚型的ONFH的脂代谢表达谱模式。方法将受试者分为酒精性股骨头坏死(alcohol-induced 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AONFH)组(n=16)、激素性股骨头坏死(steroid-induced 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SONFH)组(n=29)、正常对照(normal control,NC)组(n=32)。运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质谱串联(ultra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mass spectrometry tandem apparatus,UPLC-MS/MS)技术对受试者的外周血标本进行脂质代谢物的检测,鉴定疾病潜在的生物标志物。对代谢物表达谱进行预处理,再通过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计算变量投影重要度(variable importance for the projection,VIP)来衡量各脂质代谢物的表达模式对各组样本分类判别的影响强度和解释能力。筛选出不同组间倍数改变(fold change,FC)>2、P<0.05且VIP>1的脂质代谢物作为差异脂质物。其中,AONFH组和SONFH组中共同存在的差异脂质物被视为ONFH的共有差异脂质物,单独存在的差异脂质物被视为AONFH组或SONFH组的特异性差异脂质物。在差异脂质物的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的基础上,采用二元logistic 回归评价差异脂质物对疾病的诊断价值。依据AONFH组和SONFH组患者的疾病分期信息,分析差异脂质物与疾病分期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在血浆样本中共检测到1 358种脂质代谢物。与NC组相比,AONFH组和SONFH组脂质代谢谱表达模式均有显著差异。分别在AONFH组和SONFH组患者外周血中筛选出62和64种差异脂质物 (FC>2,P<0.05,VIP>1),且均以上调为主。进一步鉴定出AONFH组和SONFH组共有的差异脂质物有9种,AONFH组有6种脂质物的ROC曲线下面积大于0.7,它们分别为1-myristoyl-2-docosahexaenoyl-sn-glycero-3-phosphocholine、次黄嘌呤(hypoxanthin)、血清素(serotonin)、PE(19:0/22:5)、PE(19:0/22:5)、cholest-5-en-3-yl beta-D-glucopyranosiduronic acid;AONFH组鉴定出特异性差异脂质物53种。SONFH组鉴定出特异性差异脂质物55种,SONFH组有6种脂质物的曲线下面积大于0.9,分别为1D-myo-Inositol 1,2-cyclic phosphate、L-pyroglutamic acid、DL-carnitine、8-amino-7-oxononanoic acid、Clobetasol和presqualene diphosphate。AONFH组中有9种差异脂质代谢物与疾病分期有关,分别为LPG 18:1、serotonin、PC (22:4e/23:0)、PC (19:2/18:5)、hypoxanthin、PE(18:1/20:3)、LPE 18:1、1-stearoyl-2-arachidonoyl-sn-glycerol、PE(16:0/18:1);随着AONFH疾病分期由I/II期向III/IV期进展,该9种差异脂质物含量呈升高趋势。SONFH组中有8种差异脂质代谢物与疾病分期有关,分别为TM6076000、4-(1,1-dimethylpropyl)phenol、D-617、asarone、phenylac-gln-OH、肌酸(creatine)、leu-pro、8-amino-7-oxononanoic acid;随着SONFH疾病分期由I/II期向III/IV期进展,该8种差异脂质物含量逐渐升高。结论本研究分析了临床工作中常见AONFH和SONFH患者的血浆脂质表达谱特征,鉴定出了与疾病诊断及病情评估有关的差异脂质物,为探索ONFH的脂质代谢变化和挖掘新型敏感性、特异性生物标志物提供了依据。
摘要:目的白内障术后晶状体悬韧带的变性和断裂可引起人工晶状体的脱位。同时,白内障手术后的炎症反应及玻璃体腔容积的增加会诱导或加速玻璃体后脱离的发生。玻璃体的后脱离与孔源性视网膜脱离、黄斑裂孔等多种玻璃体视网膜交界面疾病的发生有关。本研究旨在探讨发生人工晶状体脱位合并视网膜脱离、黄斑裂孔等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的危险因素,评估玻璃体视网膜手术联合人工晶状体复位的手术疗效及并发症。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20年12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眼科收治的诊断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外伤性黄斑裂孔、高度近视黄斑裂孔等玻璃体视网膜疾病,合并人工晶状体脱位的10例(10只眼)患者。纳入患者均接受玻璃体视网膜手术联合人工晶状体巩膜缝线固定术。分析人工晶状体脱位发生的时间及类型,以及术前及术后1年时的最佳矫正视力、眼内压、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和手术并发症。结果纳入的10例患者中,4例为高度近视患者,4例为眼球钝挫伤患者,2例患者人工晶状体脱位发生于晶状体后囊膜切除过程中。高度近视和晶状体囊膜切除患者的人工晶状体脱位发生于玻璃体视网膜手术中,眼球钝挫伤患者人工晶状体脱位发生于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前。4例发生囊袋外脱位,6例发生人工晶状体囊袋复合体脱位。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联合人工晶状体复位术后1年,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优于术前(1.13±0.45 vs 1.79±0.39,P<0.001);患者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小于术前[(1 806.40±181.20)个/mm2 vs (1 914.00±182.22)个/mm2,P<0.001];患者手术前后的眼内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9)。手术并发症包括术后高眼内压及复发性视网膜脱离。结论人工晶状体脱位可与玻璃体视网膜疾病同时发生。高度近视、眼球钝挫伤及晶状体囊膜切除可能是人工晶状体脱位发生的危险因素。通过玻璃体视网膜手术联合人工晶状体复位术能提高患者的视功能,且手术并发症少。
摘要:肿瘤是全球十大致死原因之一,传统肿瘤的治疗手段有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随着针对细胞程序性死亡受体1/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 death 1/programmed cell death 1 ligand 1,PD-1/PD-L1)轴的免疫检查点阻断疗法的发展,实体肿瘤内免疫代谢微环境的变化已被证实是免疫细胞功能天然抑制和免疫治疗获得性抵抗的重要调节因素。CD38作为一个新的靶点产生免疫抑制代谢物(如腺苷)的酶蛋白,可望与免疫治疗相结合运用于临床来提高肿瘤患者的治疗效果,还可作为了解肿瘤免疫治疗响应的指示剂。